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过,他年轻时曾到张掖搞过社教,具体的细节我从没追问过,他也没有细讲,但我能感觉到,那段时光是他人生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我工作的地方,距张掖有五百多公里,和离老家父亲的距离差不了多少。因工作关系,我曾数次接近张掖,但从未走进过,只是从父亲的老照片中见到过张掖的古钟楼,这也是我对张掖唯一的印象。
今年长假,我决定与家人自驾去张掖,名曰休闲旅游,其实我心里明白,我是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寻访他的足迹,寄托我的情感,替父亲弥补一个我自认为的遗憾。
张掖是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的深处。甘肃省名中的“甘"字由此而来,民间也有“金张掖"之称,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一路西行,沿途景色尽显大漠高原风光。远处的祁连山脉绵延相伴,一路形影不离,山顶白雪与蓝天相衬,显得深邃而宁静,让人不禁生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感。眼前的古长城时隐时显,一直伸向前方的天际尽头,默默述说着河西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大漠孤烟直"的悲壮。一路虽有高速公路的便利,但六七个小时的行车路途并不轻松。遥想五十多年前的父亲,为生活和理想孤身西行,不知经历过怎样的颠簸和辛苦。
走进张掖,自然要迫不及待的寻找父亲照片中的鼓楼。好在这是一座地标性历史古迹,坐落在张掖市中心交通主干道的中央,寻找并不困难。据资料介绍,张掖鼓楼其实是俗称,真正的名字叫钟鼓楼,又称镇远楼或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台平面呈方形,基座至楼顶约30多米高,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如今,鼓楼周边已是张掖最繁华的地方。
置身于初来的张掖,我环绕鼓楼漫步缓行,目光始终与鼓楼交汇对话,极力回忆父亲在照片中曾经站立过的位置,寻找父亲当年留在鼓楼前的影子,如同迫切地想再见到父亲,与他同在鼓楼前散步,听他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和艰难时光……
大佛寺是张掖市的另一个必游之地,离鼓楼不远,建于西夏时期,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素有“塞上名刹,佛国胜境”之称。隐约记得父亲曾向我提过这个古寺,想必他当年也曾驻足过这里。
走入寺内,果然不凡,九阔二层大殿内,有一巨佛安详侧卧,双眼微启,似睡似寐,据说一只佛耳上就能并坐8个大人,足见大佛之高大!大佛寺山门有一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千百年来,有多少虔诚信徒来此求佛解惑,有多少信男善女无解自悟而去。我自然无法脱俗,把对父亲的惦念默默地心语给大佛:你见过我的父亲吗?他现在还安好吗?回答我的只有殿门外的风声。
“炒炮”是张掖本地的一种炒食面条,先将面条揪成寸段煮熟,再配辅料炒制而成,因这种寸段面条形似鞭炮,故名“炒炮”。这种小吃以“精、鲜、奇、特、色、香、味、形”而著称,再配以卤肉,实惠而方便,味道非常不错。当年的张掖,纵有“金”字冠头,这种小吃未必是常人能够尝到的食物,从父亲提到的张掖中,我从未听说过这种美食,想必当年的父亲也没这个口福。其实,在那个全民饥荒的年代里,精神的力量早已超越了物质的需求,父亲也不会例外。而如今,这种当时的奢侈稀罕之物早已成了百姓日常口中的小吃,父亲却再没有机会认识、品尝这种美味。忆古思今,我心里不免有些酸楚。
七彩丹霞是张掖当前最靓最火的名片。可能是上苍眷顾地处西北深处的张掖,竟把大自然中最美的色彩泼洒在了张掖的大地上,形成了奇特壮观的地貌风光,引国内外大批游客流连忘返。我置身其中,也不由地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功,更感受到了张掖的迷人、引人之处。五十多年前,父亲为工作而来;今天,我为寻找父亲的足迹而来;可以预知的未来,有更多的人会为七彩丹霞、为张掖的美丽而来。
有人说,惦记一座城市,多是惦记这座城里的亲人。张掖,只因父亲曾经来过,这里自然成了我的挂念。父亲健在时,我没能陪他再次走进这里,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可能也是父亲未曾说出过的愿望和遗憾。这次张掖行,既寄托思念,也算弥补这一缺憾吧。
张掖,一座寄托我思念的城市,应该来,值得一来。
(2018年10月18日于沈阳至北京的高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