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家里有个四五岁蠢萌的小孩叫小嘟,天生嘴馋爱吃零食。有一天,小嘟对朋友撒娇要了五十块零花钱。对于没怎么用过钱的小孩来说,五十块是个大数目,朋友心想小嘟这钱能用好几天,而且小嘟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谁料到,第一天放学回家,孩子就把钱花光了。脾气急躁的朋友把孩子说教了一番,孩子嘴笨根本无法解释,后来才在奶奶的问话中问清楚了情况。原来,小嘟本把钱分为五天来使用的,第一天上学他去小卖部买了自己最爱的薯片,等来到班上,他一把包装袋拆开,班里的小伙伴就上来了,你一片我一片很快就没了。吃完后,班上比小嘟更嘴馋的同学,就开始怂恿他买多点零食来请大家吃,盛情难却,小嘟哪抵挡得住,又买了些许零食回来。
这件事在午后被比他高年级的邻居听见了,这位大哥哥马上下来对小嘟说:“小嘟嘟,听说家里给了你零花钱哦,最近班上有活动要买材料,借二十块来用用吧,这周还你啦。”小嘟一听,心想钱已经过了限定,但又找不到理由拒绝,只好傻傻地把钱借了出去。邻居事后当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后来小嘟父母出面把钱要了回来,才了结了这件事。
生活中多少人也曾遇到过类似事情,明明不是自己想要或想做的,面对别人的请求,我们总是不知如何拒绝,即使内心有正确的想法,出于面子、感情等因素,我们也无法把我们想说的表达出来。对于小孩来说,有一部分原因是涉世未深,未有足够的处理经验,但对于成人的世界来讲,这不仅仅是经验不足的原因,它还是和心智与思维在现实的投影错误有关的,对于科学性的事实,我们有可把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在与人处事方面,我们有时和小孩无异,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比物理世界更难捉摸不透的事物——人性。
在与人交往中,虽然有社会规范约束着,但我们还是面临着他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会反作用于我们自身,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行为不坚定,我们就会很有可能顺从别人的意见行事,并认为他人的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特别对于低自尊和缺乏自信的人来说,被动接受是他们常容易采取的行为模式,在人际关系中,只懂接受的人,世界是冰冷残酷,内心的声音他人听不见,脑袋中的想法又表达不出来,在关系中就会被迫处于劣势,从而无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与立场。
此外,无休止的付出对他人可能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如果自顾沉浸于自己的善良和道德感中,而没有针对具体事件基本的逻辑分析思维,这样其实是对“奉献”和“帮助”的意义产生曲解,简单说就是你用自我牺牲来掩盖了自身的价值主张和思维缺失。而且这些往往是无意识的,当你面对一个“高手”来请求时,你还没把对方的话听完就已经乖乖把钱包奉上了。
话还没出口,眼神已经飘忽不定,内心也开始扑腾扑腾的,这是大多数人遇到压力时都会表现出的状况,但遇事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不仅面临他人的过分要求,引起他人的欺悔心,还会错过许多自身权益和人生机会,所以坚定的自我表达不是一种对他人的排斥,这是一种互动交流的技巧和社交策略,是维护自我立场和达成目的而不伤害他人的行为,更是优秀的个人品质。
1|停止讨好
“你是好人!”当你得到这种评价的回应时,你已经掉入了取悦他人的生活模式里去了。
人的内心是需要认同感的,但一味地从外界获得认同感,而接受不符合个人价值和个人内心的事物,是对内心恐惧的一种自我逃避。你恐惧不被认同、让家人朋友失望,你恐惧别人了解你的缺点与不足,你越恐惧,你就越需要从外界获得认可和赞赏来弥补内心的不安,你就越容易接纳无理的要求而不知。你接纳了所有人,唯独没有接纳自己。不懂接纳自己,就不懂得直面真实的自我,这种性格实质从内心上是无法欣赏和认可自己的,长期习惯了压抑与否定,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十分依赖于外界的眼光。对别人的过渡依赖,就是自我缺失的开始。别人的要求就是你身体内的一个触发点,不需他人的苦口婆心就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并对对方的要求尽量满足。
所以要改变,就得先改变自我价值的认知方式——外界的评价与赞赏,和我自身价值没有必然关系。你的“好”不是通过取悦他人或自我牺牲来判断的,学着做个“坏人”,学着“自私”,是要让自我的内心归于平衡,是让自己学会将外部的认同感转移自内部,从而建立自我的判断标准。更重要的是认清你的驱动力来源,从“对自己好”的无所适从感中解脱出来。如果一个要求有悖于你的立场,一份额外的工作影响了你的生活,就应该从这种质疑、否定和无意识状态里跳出来,而不是允许甚至鼓励对方来“利用”你。
要跳出“好坏”有绝对标准的幻想中,这不是你在他人面前“充胖子”来掩饰自身缺点的方法,要知道哪有完美的人,完美是个虚幻的概念,它是阻碍你认清自我优劣势的迷雾,要淡定、自如地表达自己,容许暴露缺点,瑕疵会使你所表达的每一句话真诚、确定和有魅力。认可自身的价值是学说“不”的开始,我们既不能以受害者的姿态来看待世界,也不能把自身心态放至极低的位置来回应这个世界。
当然马上改变是很难的,可以在一些场景下坚持自己的选择和拒绝他人,来体会坚持自我立场的感受,比如在餐厅里选择一份自己喜好的料理,拒绝电话里推销人员的请求等。从这些具体的小事开始,既不会给自身形成压力,也可以体会这些以前从未有的感受,然后从小决定逐步扩大到大的决策上,从而让自己逐渐改变自我价值的认知方式。
人生那么短,哪有功夫去侍候这些非分要求,赶紧做回自己吧!
2|走出情绪化
在与人交谈时,控制情绪十分重要。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野外生存时,若遇到危险、有威胁、有压力的事物,本能上就会选择逃跑,这个特征延续了几万年,来到了文明社会也未能逃脱。在拒绝他人时,实际上是做一次选择,到底是顺从别人还是坚持自身的立场,最大的阻碍便是抉择过程中随之而来的焦虑、内疚、羞耻和自责等负面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逃避内心直觉的冲动与本能。如果不能好好管理这些负面情绪,类似的选择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安,从而失去思维的基本判断能力,很容易就接受了抵触我们内心底线的要求。
这些情绪有时是不易察觉的,它就像一个触发点,只要有人按下按钮,我们的行为就会像录音磁带一样哗啦啦地播放了。
曾经听到过某大学生被英语机构套路的事情。在一个繁华的街道,推销员以帮完成今天任务为由让同学来到了机构,稍等片刻后来了个十分职场和英文介绍自己的辅导员,这时同学就开始有些压力了,随后把这位同学带到了一个私密些的小屋里谈话两三个小时,谈话内容是给你描绘学英语的光明前景,和非选此机构的理由,这些都是铺垫,当谈到价格时,辅导员会先抛出了五六万的标价,刚毕业的同学当然内心是抗拒的,此时对方会以有特权为由给对方减一两万,如果同学仍然犹豫,对方会继续说今天有什么优惠活动或分期会再减八千之类的,在高强度谈话和高诱惑下,没经验的大学生一般都乖乖地签署合同,奉上爸妈的钱包。
之所以容易被套路,是因为我们自身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只要有相应的场景,这些行为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是我们大脑在极端复杂环境下总结出来的偷懒的应对模式,有时它很高效,有时则不管用。当你经常被长辈说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就是这个固定行为模式作的怪。像上面推销人员通过不断降价来诱导我们,其实是激发了“互惠式让步”的行为模式,即若有人在某件事上对我们让了步,我们就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来促进利益的交换。
所谓自古套路见人心…噢不,是得人心,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不能把握好自身情绪,一秒就会回到原始状态,这时你的身心是处于本能状态的。不能走出情绪化的困局,就会陷入主观臆断,把观点和事实混淆,并失去评判的能力。否则,被动顺从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主动攻击对方底线,都会是接下来无可避免的行为。
尝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思维主导我们,而非本能的防御机制。试着反问自己“我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我要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这样做不是要压抑情绪,而是要驾驭情绪,目的能让我们审视自身的需求,把情绪化的谈话拉回合理的轨道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目的,在商讨中寻找符合双方利益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不要陷入自我怀疑的阶段,你的需求是最真实的事物了,即使在对方言语的高压下也不要压抑自身的感受。同时要想避免掉入陷阱,就要打破消极的预期,如我拒绝他,他会很伤心或很不满,这样会很容易顺从对方的想法,所以要打掉这些消极的预判,多关注事物的积极层面,如拒绝是我的权利,拒绝并非自私等,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拒绝模式。
3|授人以渔
既然我们的思维回到正常的思考状态,那对于别人的请求,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场双向的沟通。沟通最重要的是观点的自由交流,是让沟通的双方往共享观点库添加信息,所以保持坦诚和思维的开放性是很重要的,这样共享观点库会越充实,沟通就会越准确与真实,从而让双方做出更好的选择。
要想对方提供更多细节,首先自己对问题和事实的描述要具体化,具体能让对方理解你的观点,同时让对方明白你的观点是针对当前的事情或请求,而不是针对对方本人。其次,要学会用问题来引导对方阐述更多的事实,切忌笼统的问话,如“为什么你又这样?”这种问法其实是会阻断对方更深层次的想法的,所以你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如“你这个月出现该问题几次了?”唯有如此通过循循善诱,才能让对方添加更多细节与信息,从而理清自己是否决定帮助或拒绝对方。
一个优秀的沟通者,会很好平衡被动接受与主动攻击间的状态。前者容易允许他人来侵犯我们自身的利益,同时我们也不会轻易地表达自身需求与想法;后者则会容易不尊重请求者的底线,认为我们有伤害他人的权利。平衡的关键是认识到双方的平等性,我既不是你要控制的傀儡,也不是要去践踏你的敌人。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就事论事,我要表达和维护我自身的立场,也要去提出对你有用和不伤自尊的建议。
对于他人的请求(即使心怀不轨),也可以看成一次反思自身的机会——我有什么优缺点可以帮助到他?我自身的立场底线是什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要来求助?我日后要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对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帮不了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在内心播放一遍,你就会大致知道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了。比如对方常常月光来借钱,其实他需要的不是财物,他更需要的是一份称心的工作或者技能上的提升,我们从一件事上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反观到他人的脆弱,并从中提出实诚的建议,这样比埋没自身底线或践踏对方自尊更有现实意义。
要坚定,要有信心,你谈话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体现了你的决断与尊重。保持微笑,让微笑来减缓对话间的不安全感,安全的氛围会增强你说话的份量,让对方认识到你所说的都不是在表达情绪,而是在诉说事实。保持适度眼神的接触,此刻的你平静而放松,接下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心实意的。多用坚定的表达方式,如“我不会…” “我不同意…” “我决定不这样做…”而不是“我认为…” “我觉得…” “我感觉……”等等。
经过以上,若仍未能找出你要帮助的理由,或仍未能想出两全的帮助的方法,那就请真诚地微笑着对对方说:“对不起,我决定要拒绝你!”
毕淑敏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行使拒绝权》,她说:
我们推迟拒绝,我们惧怕拒绝。我们把拒绝比作困境中的背水一战,只要有一分可能,就鸵鸟式地缩进沙砾。殊不知当我们选择拒绝的时候,更应该冷静和周全,更应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利弊与后果。拒绝应该是慎重思虑之后一枚成熟的浆果,而不是强行捋下的酸葡萄。
的确,拒绝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权利,像大多数其他权利一样,阻碍我们行使权利的唯有自身的恐惧了。生活里总有我们不容易跨越的障碍,这些障碍是现行教育未能提供解决方案的,所以更多是自身对自我的教育,不要回避,不要懈怠,问题不解决,问题就会解决你。你要展示你人生的主权,要多为你的想法与负责,不要躲躲闪闪地失去合法的权益和进步的机会。要更多得从自我的局限中走出来,才能让世界更好地听到我们的声音,才能更有能力地守护我们的珍贵之物。任何缺点都会有逐步改善的一天,早一天学习与行动,我们就早一天从限制中解脱,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困难,享受心身畅游的生活。
祝好运!
参考文章:《影响力》《关键对话》《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