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社会里,乡里乡亲间,见面是必打招呼的,而招呼的称谓都是排着辈的。什么哥,什么姐,什么叔,什么婶……都不是因为年龄而进行的客气称呼,而是辈分上就该如此称呼。而无论多少代,这个辈分也是不会乱的,因为辈分一代有一个字,而这个字就在一代代男丁的名字中间。一听名字,就知道他是哪一辈的了。而女性是依据男丁来定辈分的。如果不是外来人却按年龄来招呼,那是必然要闹笑话的。
宗法社会没有了,但家族聚居的村落却还有很多,在这样的村落里,称呼就还是原来的辈分叫法。这样的招呼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家族的关系体现得十分分明,人们之间相处得也更加融洽,更有家人的感觉。
但这样的称呼也会产生一些尴尬,那就是有些后生年纪很小,但辈分却很高。别人称呼自己连名带姓,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也不是啥问题,自己小嘛。可自己叫别人,尤其是年长者,总不能连名带姓吧,那多不礼貌。可又怎么称呼呢,又不能按外面社会里的通常招呼方式进行,那是要闹笑话的。于是,碰面时就直接将称呼略过,微笑或搭着话进行交流。
可这种方式只能适用于近距离,距离远了,要传达什么话语则不可行了。记得小时候就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小姑娘要给在另一个山头干活的人呼喊着传达一个消息。这个人是小姑娘一个伙伴的妈妈,而这个小姑娘与她娘是平辈的人。于是,小姑娘愁坏了,总不能直呼伙伴娘的名字吧?最后实在没招了,就将伙伴的娘也叫成了什么姐了。结果被旁边的乡亲听见了,被笑话了好一阵,说她分不清辈分高低,将别人的娘和奶奶叫成一辈人了。
这样的尴尬在聚居的村落时常发生,有点尴尬,又觉得甚有意思,很有趣。这样的问题在现代都市,杂居之地是不存在的,人们有各种方式打招呼,可相比而言,最有情感的依然是那些既是邻居,又是家人间的那些称呼吧!
乡里乡亲,一家人,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