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古代以鹿象征精,每年仅一次的交配,却足以维持其生命的延续。气的象征则是乌龟,即使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也能坚韧地生存下去。而神,以鹤为代表,它能在短暂的休息后,再次振翅高飞,跨越千里。鹿因精之充盈,无论幼年或成年,其形象皆是青春可爱。乌龟因气之充沛,生命力旺盛,被视为长寿的象征。鹤的尸体,自古至今少有人见,故有“千年龟,万年鹤”的传说。
万物生灵都有一种神奇的本能,那就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比如,一株竹子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会大量开花,以期待后代的延续。人类和所有的生物,都有这种本能,因此,人若纵欲过度,极可能耗尽生命,步入死亡的道路。道家视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气神是生命的根基,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三大元素。人应精充、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疾病才会少生。
那么,如何养足精气神,又有何妙法可循呢?
“精”、“气”、“神”是生命的三大要素,可以分别理解为生命的物质基础、能量和精神活动。其中,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源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营养,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负责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神是人的精神活动,是心的主宰,决定着人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全存,亡则俱亡。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拆分开来说,“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我们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吸收充足的营养。同时,避免过度纵欲,保持充足的睡眠,以免消耗过多的精。
“炁”,我们暂且理解为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气血循环。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消耗过多的气。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适当的精神活动,如阅读、冥想等,以提高精神活动的质量。同时,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以免消耗过多的神。
另外,财、色、名、食、睡,道家称为五欲,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财为金,对应肺;色为水,对应肾;虚名为火,对应心;4、食为土,对应脾;5、睡为木,对应肝。这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佛道都有相应超越的方法和境界。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
精足不思淫
对应的是道家百日筑基之初始修补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炁足不思食
对应道家炼精化炁即道家百日筑基之中高级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仔细分析,一般食物也对应胃脾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对应于天干戊和己,二土成圭,当与中宫土位之勾连密切相关;
神足不思睡
古人称为“斩睡魔”,在道家对应炼炁还神的过程,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十二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会有特定时辰炁的胜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睡眠也由此原因导致,当炁入中脉之时,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足,则不受节律造成的炁脉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思睡。
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