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加缪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是加缪的《局外人》的开篇,读完这一句,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一定觉得主人公冷漠自私,简直猪狗不如。
但当读完整本书,又不禁扼腕长叹,人作为一个个体对抗世界的无力感。
主人公默尔索被判死刑,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喝咖啡、打盹、抽烟,甚至没有流泪的“冷漠”,是他在母亲葬礼后的第二天和女朋友的“寻欢作乐”,是他帮助一个“混蛋”朋友写信……
他的随遇而安,他的疏于人情世故,他的大道至简,都无法被这个世界所容纳。
有人斥责他没有灵魂,没有良知,没有人性,草菅人命。
连法官也不关注他杀人这件事本身,不关注他的杀人动机,而是在各方搜证,证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他的朋友、他的邻居试图为它辩解,甚至谈不上辩解,而是陈述事实时,也没有人听得进去,仿佛他的真实就是“恶”,他的不妥协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羞辱。
他不向牧师忏悔,他拒绝讨好求情,他的而一切行为都不被社会情理和道德体系认可。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单个个体自身性格上的弱点,被放大强塞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背景里,就成了罪恶之源。”
他游离在这个世界的三观之外,他只关照自己的内心。就像把妈妈送进养老院,他认为自己的确能力有限,而且养老院可以为妈妈提供更好的生活状态。妈妈去世了,他觉得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坦然接受未必不是对逝去的亲人的告慰。
对待朋友也是,他从不考虑那么多,只要是朋友需要,他不会计较的就一口答应。但最后证实他的这些坦率为他招致了祸患。
关于默尔索,我们是既爱又恨,因为我们就是一个个“社会人”,我们爱他的简单真实,爱他的关注内心;但我们也恨他的冷酷无情,恨他的格格不入。
而加缪早已看透这一切,他在小说中说到“在入世进取心强的人看来,默尔索的性格与生活态度显然是不足取的。说的好一点,是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说得不好一点,是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放浪形骸,是无主心骨、无志气、无奋斗精神、无激情、无头脑、无出息、懒洋洋、庸庸碌碌、浑浑噩噩。。。。。。总而言之是现代社会中没有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人。”
其实,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谁不想简单的活着呢。
想读什么书自己决定,想交什么样的朋友也自由,想怎样待人处事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必功利,不必世故,不必圆滑,痴呆疯傻也能安然无恙,有棱有角也能和世界融洽相处。
然而,我们很多的痛苦就在于“求而不得”,就在于和生活妥协的不得已,就在于无法游离于很多“规则”之外。
有人说,你要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你要会说话、会做事。于是网文、APP课程、作家、主持人等各路神仙的高情商课程铺天盖地的涌来,教你如何说话,如何赢得别人的认可,仿佛所有的成功都源自于会说话。
我曾经也是一听到别人会说话就有点膜拜之感,还买了书、买了课程,甚至还专门研究别人怎们能把话说的那么恰如其分。
但学着学着就发现,自己的笨嘴拙舌已经无药可救,“情商”根本学不来。最后只知道怎么样说话不合适,却不知道怎么说会更好。有点那种“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还记得《奇葩说》里有一期辩题是“我不合群,要不要改”。有人说要改,有人说不要改,进入另一个群是不是改呢?改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别人的认可,别人认可了又怎么样呢?有人可能说会获得朋友,会获得成功。
“格格不入的人并不是无法融入这个群体,而是主动选择了孤独。他们早就下好了决心,要按照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活。”
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清幽,有人喜欢粉饰雕琢,有人喜欢自然清新……这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各有各的欢喜,各有各的风景,和“三观”又有什么关系呢。
加缪说过“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无论怎样,作为一个无法成为“局外人”的社会人,我们还是要继续热爱生活,在奋力拼搏中成就自我,在学会放下中和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告诉自己:无论世界如何,生活如何,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
最后摘录一些加缪的话,和诸君共享:
没有对生活绝望
就不会热爱生活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
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一切都是简单的
是人自己使事物变复杂了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
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真正的救赎
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
而是能在苦难之中
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
那痛苦就在人的
心灵深处升起
我们
可以否认一样东西
但不一定非得诋毁它
或者剥夺别人相信的权利
人世间的罪恶
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
如果缺乏理解
好心也能造成和恶意
同样大的危害
我们很少
信任比我们好的人
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
相反
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
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
只希望得到怜悯与鼓励
不要走在我后面
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
不要走在我前面
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
请走在我的身边
做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