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其实为名门之后,20世纪50年代家道中落,当然还是有不错的家底。父母关系不合并离婚,父亲与继母脾气暴躁,经常对其进行打。上学期间喜欢上文学,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河。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祖父叫张佩纶,张佩纶是名人,有一定的文学造诣,他的岳父叫李鸿章。张佩纶的妻子叫李菊耦,就是李鸿章的女儿。后来张佩纶生了一个儿子,叫张廷重,又生了一个女儿,叫张茂渊。张茂渊就是张爱玲的姑姑,一直到晚年,张爱玲跟她的关系都很好。张廷重就是张爱玲的爸爸。
张廷重娶了黄素琼,黄素琼是黄翼升的孙女。当时有一个新设立的部门,叫长江水师,黄翼升就是首任的提督,所以黄素琼也算是名门之后。
张廷重那时候已经变成遗老遗少了。天津是遗老遗少集中的地方,他在天津的英租界里获得了一个工作,担任天津津浦铁路局的英文秘书,基本上是一个闲职,没什么事做。尽管他们家流落天津,但是依然有很多保姆,有汽车、有司机。
张爱玲的爸爸,吃、喝、嫖、赌,这些事他全干,她爸爸跟她妈妈的关系特别糟糕。最重要的是他一直都有抽鸦片的习惯,所以小时候张爱玲就没有看到过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她是在1920年出生的,出生的时候父母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小煐。1921年,她的弟弟出生,叫张子静。
在4岁的时候,张爱玲的妈妈就离开了她,去哪儿了呢?张爱玲的姑姑要出国留学,她妈妈也想去,就以陪她姑姑读书的名义离开了这个家。张爱玲4岁就跟她的妈妈分开了。他们家保存了一张那时候的照片,张爱玲说:“我喜欢我4岁的时候怀疑一切的眼光。”
妈妈走了以后,姨太太就进门了。这个姨太太是她爸爸在妓院里认识的人,叫老八,老八脾气很坏,但是对张爱玲还不错。由于经常和他爸爸打架,吵闹,最后没办法,就把老八请走了。
张爱玲8岁的时候,张廷重失去了工作。因为他在家里养妓女的事被大家知道了,再加上他烟瘾很大,所以他失去了一份工作。但是不要紧,他们家很有钱,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
张爱玲8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回来了,她妈妈和姑姑从海外回到上海来探望他们。此次回来她的妈妈要跟爸爸离婚,他的爸爸再试图挽留无果后选择了协议离婚。
她妈妈相当于净身出户,没有带很多财产。她们当时住在一个公寓里,后来张爱玲也一直喜欢住在公寓,她觉得这个很平静,很难被人打扰到。
张爱玲的妈妈是一个“学校迷”。在当时大家思想还比较传统,有钱势的大户人家都是请的私塾来家里,他的爸爸不愿意自己孩子抛头露面去上外面的学校。但是她的妈妈一直坚持,最后她的爸爸选择妥协。
在报名上学的时候要填写名字。她妈妈觉得张煐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太普通了。所以她妈妈随口就给张爱玲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作Ailing,其实是烦恼的意思。然后根据这个Ailing的译音,把她的中文名字定为爱玲,这就是张爱玲这个名字的来源。
她的妈妈把她送到了西式的学校里以后,张爱玲10岁时,她的妈妈又走了。等于张爱玲4岁的时候妈妈出国,她觉得这个家破碎了;8岁的时候妈妈回来,让她看到了希望;但是10岁的时候,妈妈又走了。好在张爱玲开始在学校里上学了。
后来她的爸爸娶了孙用蕃。孙用蕃是晚清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官员孙宝琦的女儿,孙宝琦曾经给慈禧太后做过翻译。后来才知道,孙用蕃也有抽鸦片烟的瘾,所以找不到更好的人家,就跟张廷重结婚了。
结婚了以后,继母就常给张爱玲穿旧衣服,就是给张爱玲穿自己穿剩下的衣服。所以她后来反思说,自己这一辈子为什么是个衣服狂,到晚年她都一直要买好看的衣服穿,总是穿得非常漂亮,原因就在于小时候受过这样的刺激,老穿二手衣服,觉得受不了。
她那时候上的学校叫作圣玛丽亚学校。那里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叫汪宏声。她认为是汪宏声先生启发了她对于写作的兴趣。有一次她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看云》,就显示出了文学的才华,老师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在课堂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朗读。你会发现,对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激励,就是让大家看到她的才华。当这个才华被展示出来了以后,张爱玲对文学更加有兴趣了。
但是张爱玲这个人有一个天生的弱点。根据别人的回忆说,张爱玲总是忘交作业,别人跟她说话的时候,她总是在画画。而且她完全不会独立生活,整天邋里邋遢。
她根本不在意自己的生活这一点,张子静能够理解。张子静说,我们俩小时候生活在天津时就从来没有干过任何家务,每天身边都跟着两个保姆,所有的事都交给别人干,所以我们的生活能力几乎为零。她就是这样“畸形”发展的一个孩子。
那个时候留下了一份非常重要的资料。当时的洋派学校会办很多校刊,有一个校刊叫《风藻》。《风藻》做了一个高三毕业班的专辑,对全班的35个同学做了一个调查,叫作“一碗什锦豆瓣汤”。这个“豆瓣”,就是指他们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要在毕业之前,写下自己的人生爱好。
比如说“豆瓣张爱玲”,“豆瓣性格”,这里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最喜欢吃什么,张爱玲说“叉烧炒饭”。然后最喜欢的人是“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就是那个典型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英国国王,他辞掉了国王的职位,因为他爱上了一个美国女人。
然后她最怕什么呢,张爱玲写“死”,最怕死。最恨什么呢?她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据说那时候张爱玲有一个同学,在她看来是很有才华的,结果后来结婚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所以张爱玲说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常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我又忘了”。拿手好戏是“绘画”。这是17岁的时候,张爱玲给自己画的一个自画像。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有很多回答反映了张爱玲后来的人生状况。
那个时候,张爱玲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她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她说:“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在中学毕业之前,她所期待的人生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她的生活变得不那么简单:她和她的继母之间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有一天她跑去看她妈妈,从她妈妈那儿回来以后,继母和张爱玲发生了争吵,后面互相扭打了起来。最后爸爸知道后也打了张爱玲,并且将她关了起来,不让她出去。
张爱玲当时痛苦得要死,就是又哭、又被吓、又被暴力殴打,之后又得了病,就是拉痢疾。这个病导致她每天发烧、拉肚子,尽管如此她的爸爸不让她看医生,说让她死了算了,
慢慢地等她的身体开始好转以后,逐渐地走过秋天、冬天,到了春天,她每天就悄悄地观察警卫换岗的时间。因为他们家是有警卫的,她就观察那个警卫什么时候在岗,什么时候换岗。有一天她瞅到了一个空隙,于是就决定逃家。她是扶着墙出去的,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就是扶着墙,一步一步地挨到大门口,然后趁着周围没有人,一下子跑到了马路上。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记载了这一段经历,她说:“没有风,只有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呀!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她觉得自己能够逃离魔窟一样的旧式家庭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她跑去投奔了自己的姑姑和妈妈。这时候她的弟弟也逃了出来,说:“我也要跟妈妈一块儿住。”妈妈说:“我没办法,我没有钱,我养活不了你们姐弟俩。”所以只有爱玲留了下来,子静就被劝回了父亲家。
她开始在她妈妈身边复习考试,她的目标是要考到英国的大学。后来她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但是在这个时候,二战已经发生了。所以伦敦大学就给了她一个通知,说你可以改上香港大学,从此张爱玲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因为她开始漂泊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