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美国德雷克大学。从1973年起,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
这里把《万物简史》简单的分为五部分。
宇宙与地球
达尔文和孟德尔理论的结合构成了20世纪生命科学的基础。
基因和基因组让我们相似又独特。我们的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内部的46条染色体中,里面包含着由脱氧核糖核酸构成的生存和维持生命的指令——DNA。
无论如何,目前地球的状况对人类来说是不容乐观的。北极的冰盖时刻不停地向下延伸,就算最强烈的地震也无法阻挡这一步伐。
人类在整个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出现了短暂的一瞬,但却有幸成为了这个星球上唯一可以感受、欣赏,并有能力改变周围环境的生物。但我们在被赋予这项特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我们只有一个星球,我们有能力让它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原子时代与大陆漂移
拉瓦锡用一本《化学概要》成功地把化学推进到现代。
阿伏伽德罗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发现、伯采留斯创造的元素的缩写方式、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都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化学这一学科在当时社会中的稳定发展。
42岁的普朗克提出了著名的“量子理论”,认为能量不是连续的波,而是一包一包的间断量子。这一理论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而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
处境危险的地球及生命的存活环境
阿尔瓦雷斯父子得出结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不久以后,科学家们又通过哈勃望远镜真正目睹了彗星撞击木星的威力,他们终于开始承认阿尔瓦雷斯的假说。
从我们目前已知的情况看,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而整个地球上适合我们生存的地带也少之又少,我们只能在陆地上生存,而且不能太高。到目前为止,从海洋到高山,已知生命的全部生存范围只有28公里左右厚。
如果没有大气的话,地球会因为无法留住热量而变得极度寒冷,同时也无法抵御强烈的宇宙射线,根本无法存在生命。
生命的历程
构成生命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而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是由200-1000多个氨基酸以某一个特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的。
我们的杀菌剂和抗生素是无法完全消灭细菌的——而且如果真的没有了细菌,我们也无法生存。
纵观整个地球生物进化史,我们可以发现,生命的生存欲望是极为强烈的,但除非有某些重大的威胁性事件发生,否则它们没有多大想要改变的欲望和野心。
不仅分类的数目不一,我们对物种的叫法也没能完全统一。而同时,世界上还有97%的物种没有被发现。总之,目前对于物种的发现,分类和命名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困难重重。
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从卵子受精的那一刻开始,直到这个人死亡,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携带了他全部的基因密码,并承担了自己独特的工作,鞠躬尽瘁。
进化论与人类始祖
达尔文和孟德尔理论的结合构成了20世纪生命科学的基础。
基因和基因组让我们相似又独特。我们的基因存在于细胞核内部的46条染色体中,里面包含着由脱氧核糖核酸构成的生存和维持生命的指令——DNA。
无论如何,目前地球的状况对人类来说是不容乐观的。北极的冰盖时刻不停地向下延伸,就算最强烈的地震也无法阻挡这一步伐。
人类在整个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仅仅出现了短暂的一瞬,但却有幸成为了这个星球上唯一可以感受、欣赏,并有能力改变周围环境的生物。但我们在被赋予这项特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我们只有一个星球,我们有能力让它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万物简史》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