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不过是懒人给自己的一种特权。
有个懒人,假设就是我,实际上确实真的是我,看吧,这个真实的我居然不要脸的这么实在。
这个懒人出生在一个遥远的西北小镇,八九十年代的小城生活质朴简单,没有花花世界的诱惑。童年生活的乐趣基本上来自于养个松鼠,养个蚕宝宝,翻墙偷吃农家杏,结伴河里滑冰,成群爬山吃吃野山果等等这些清新简单纯天然的娱乐项目,现在回头看,依然是多姿多彩。
然而,懒人当时并不满足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生命的给予。毕竟,这是一种有限的生活,看得见的生活。书籍,给了懒人一扇看世界的小窗口。有记忆的第一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但真正吸引懒人的是第二本书,它有一个普通却非常有用的名字——《作文大全》,懒人至今记得有五百六十多页,里面的记叙文彻底吸引了懒人,那种感觉就是,哇,从书中看到了别人快乐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最爱的一个人,简直太有意思了。懒人经常用被子包着40瓦的台灯熬夜享读,想到这画面,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简直太动人了。
后来,懒人又看了好多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有一本书叫《撒哈拉沙漠》,有个作家,叫三毛。这本书对于懒人来说非同寻常,因为它在懒人心中种下了一颗叫远行的种子,第一次感受到生活可能有多种可能,懒人开始对未来无比憧憬。
在小城的十几年,阅读带给懒人无限的欢乐和享受,那个当初《作文大全》打开的看世界的小窗口已经变成了一扇大大的落地窗。
懒人喜爱文学,分科的时候却毫不犹豫读了理科,因为懒人真的很懒,每天都睡不够,早晨起不了床,甚至还被班主任打电话喊早起,由于每天都迟到而接受过的各式各样的惩罚以及发生过的各种故事又可以另起一文了。懒人认为,没有时间去背诵史地生显然是不可能读文科的,如今看来,这种将文科认为是一种纯背诵显而易见就是一种认知的狭隘,学习永远都是一种理解融会贯通,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享受获得的过程,这是懒人很多很多年之后才真正明白的一个道理。
懒人站在这扇大大的落地窗前急切的想去体验,去实实在在的经历,高考,便是那扇真正走出去的门。那是懒人的第一次机会,所有想要报考的学校只关心一点:距离家乡要远,要有海。比如海南、大连、青岛等等,那个时候懒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做985和211,真的,毫不夸张,一本和二本的概念还是到高二的时候才弄清楚。高考结束后估分估了520分,内心感到无比开心,因为可以超过二本分数线了,已经非常不错了,海边的那些学校都可以填一填了,梦想简直触手可碰。
懒人拿着志愿单第二批志愿刷刷刷填了一通,内心认为稳去大连无疑,但是第一批志愿总不能空着,家人建议填两个本省的一本,万一有了万一呢,还可以读个一本。不过懒人认为这真是异想天开,最后一刻,难以决定,弟弟写了两个纸条,懒人抓阄抓了一所本省的专业院校,2B铅笔涂上去了,最终证明,那一刻是改变了懒人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后来的结果是懒人实际考了570分,非常悲剧的被离家仅160公里的大学录取了。那是懒人分数历史的顶端,却是心情的谷底。
懒人查完分数嚎啕大哭一早晨,听完哗啦啦梦想破碎的声音又极其努力调整两个月后,说服自己,坐上大巴,大巴!大巴啊!连火车都不是,有谁,有谁能理解懒人此刻崩溃的内心(两个月都没有被平复)。想想就想哭,懒人要的是远,无比远,却莫名其妙被困了,如果当初懒人不考虑那个一本万一又万一的可能性,归根结底还是与内心深处的贪欲有关。那个时候懒人开始慢慢感受到人生中“Follow your heart”的重要性,开始试着去掌握自己的人生。
虽然至今懒人都无法判断对填志愿这件事情的决定在懒人的懒生中如何评定,因为任何一种可能都是一种限制,如果换种可能也无法预测未来。但是,如果可以回头重新选择一次,懒人一定会坚定地跟随内心。
懒人不是普通的懒人,懒人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懒人,实际上这篇文章懒人准备写其他主题,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句话,写完之后发现可以直接就此写下去,写篇懒人记。可是此刻夜已深,太困了,欲知后来如何,请听懒人后续再扯。
作者简介:用工科的逻辑思维思考人生,用文艺的态度感受生活。做过背包客,学过舞蹈,练过书法,练过吉他,喜好阅读阅人加扯淡。本职工程师,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愿意去尝试更多。
个人公举号:懒人苏小七,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