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以清末四大齐案-刺马案为原型,可以说改编非常精彩的一个故事。不像最近的这部邪不压正。看这部电影之所以觉得很有感觉,往里一点的原因,我觉得是在于我可以学着慢慢的进入电影里去看电影了,而不是像曾经一直以来的那样,我不太知道看电影看什么,更别说欣赏评论,这些根本无从说起的。再往深里考虑,我发现这得益于心智有了一点往前进。
原本大学的时候已经看过的这个电影,看完以后完全没有想法,印象或者能够感触的,回味的东西,现在有了一种“过瘾”。瘾可能在于对电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和故事基于的现实对话,加工(主观建构)成自己的分析和认知系统,好像是给自己找论据,给自己找论点,自己还得让自己的逻辑说得通。
于是,就有了想讨论一个影片的兴趣,投名状就属于刚好碰到嘴里的一个试吃品。也得益于看到了万维钢老师的一篇观影评论。这部片子的基础可以参考刺马案。讲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这三个结拜兄弟,纳得投名状,共同打天下的恩怨纠葛。投名状,用于显示忠诚于所投的团队,你想加入一个组织,你得让组织知道你这个人是靠谱的可以信任,用杀一个人取头来见的特殊行为表示忠心,就像电影桥段卧底想取得黑帮信任得当着老大的面杀人,手上沾了血以后,组织承认你。
纳了投名状,就算是加入了组织意义上的一种系统,粘上了人命鲜血的勾当。片子像是两套故事的叠加,一套饰演兄弟结盟穿插爱情故事,一套饰演官场倾轧争夺势力高低,兄弟故事是官场争斗故事的容器,而恰好也是政治争斗的牺牲品。庞正,赵实,姜义,并稍不自信。
这个影评很有感觉。三个老头,三个年轻人,论管智,老的更胜一筹。也许是庞不懂得官场之道,也许是不屑于官场之道。但庞因为有认为的更重要的东西,是以投名状在他看来不是最重要的。本身纳了投名状就是承认组织派系,却在面对更高一层级的官场派系时不愿面对,可能最本质的是庞不是一个信赖派系思路的人,所以最后他亲手撕毁投名状,打破自己处身的小派系,脱离上层他以为不属于陈派的大派系。
影评中,求粮一段最能显示关键时候一个人最根本看重的是什么,先去求狄在求魁,这才是庞。那时的庞没有深厚的城府。
说回现实,采访,李连杰其实更懂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如何求生。”陈可辛说,到那时他才明白,人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李连杰比自己懂庞青云。结果,陈可辛还是希望那个阶段的庞青云,对人生不要有那么深的城府,希望他得到观众的同情,保留了这场戏。但是他也认识到,“李连杰对庞青云这个角色的理解,跟我不同,或者更深也不一定。”
李有庞的风骨。
最后,姜喊道,刺庞者午阳,应算是点题晚清刺马案,据说曾国藩面对太平天国钱财收刮事,也无奈袒护了族弟。未便深究刺马案最后主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