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总是容易被各种细微的东西唤醒,比如某个街景,更比如某种味道。
一度以为自己有特异功能,特别是刹那间脑海里镜头飞快切换,时间倒退,就好像电影。后来才知道叫“普鲁斯特效应”,很普遍。
最近在天津,因为时间安排得太紧,除了听庭那天有机会去了一趟市里,平时都在几十公里以外的“空港”,真的是“空港”,白天尚且不见几个人,晚上更不用说,汽车都随意摆在马路上,一点没有大城市堵车以及停车难的风范。
来到天津,自然要去寻找“郁美净”。当初学校澡堂里十个筐里面,至少有五瓶郁美净吧?我自然也是五个之一。于是,我到附近的便利店里,找到了它。拧开闻了闻,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_^
是一种花香,不甜,但很清新。因为不打算买了,怕店员以为我是捏碎方便面那种变态,所以使劲闻了闻后又放回去了。第二天,我又换了一家便利店。然而附近只有三家便利店,只好作罢。其实也是有点变态……不过既然给它打软广了,也算是两清了……
它很神奇地开启了一扇回忆的门,用气味构筑和重塑了那些年的时光。
那些年,没有雾霾,却有沙尘暴。沙尘暴确实是有味道的,正如我们小时候扫地扬起大灰,无法形容,或许就是……泥土的味道。据说现在换成了雾霾的味道,那应该是“自强不吸、厚德载雾”的味道。
那些年,有满天的柳絮。我们老家也有柳絮,怎么就不乱飘呢,难道是品种不同?每逢柳絮飘起,钻到鼻子里就容易打喷嚏。年年有,或许,这也是春天的味道。
那些年,有暖气的温暖。这是我最留恋的感觉,回家后哪哪都好,就是冬天太冷了。有个叔叔每年给我送橙子,橙子皮扒了放在暖气片上,一般来说清新的气味是“冷”的,但暖气片上的橙子皮,却很好地将温暖和清凉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夹着触觉的气味,是一种神奇的味道。
那些年,没有课的时候,我会坐着345到后海,漫无目的地走着,有“海”,有树,有人钓鱼,慢悠悠的,慢到空气的流动都变慢了,是小时候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种下的根深蒂固的感觉。不过,正如“我说的都是真相,但不是全部的真相”,张大民生活的北京是北京,但北京却远不止这样,那是我假想的北京的味道。
那些年,有鲁香园的味道。鲁香园是学校食堂的一个窗口,有一个非常好的打饭阿姨(其实是姑娘)。经常有学校里工地上工人打饭,工人舍不得打好菜,总是打一份饭,一个素菜,但是有一次我发现打饭阿姨打完后,又打了一勺肉菜的菜汤给他。这,或许是善良的味道。
那些年,最后留给我的是找工作忙忙碌碌的记忆。初雪中用高跟鞋踩下的脚印,寒风中只好紧了紧看起来有点别扭的西装,天没亮就出门赶公交倒地铁。宣讲会上有时候自惭形愧,面试时却保持一副打肿脸充胖子的自信脸。这,是奋斗的味道。
那些年,虽青春,但在成长;虽孤独,但又温暖;虽辛苦,但有收获。
近乡情更怯,不敢见故人。本想在赶车前回学校看看,一问一来一回至少六个小时,就打消了回去的念头。北京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祝你们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