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关注了个公众号叫“量子学派”,和16年坚持了十个月的熊猫书院差不多,都是方便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来简读一些不错的书籍的,这个主要是更加侧重理工方向的。
关注之后,今天可以看第一本书,第一本书的名字是《空钓寒江》,按规定三天之内看完应该就算合格了。
草草翻阅了大约一半,毕竟是简写版嘛!所以也没多少文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科普类的书籍,看着十分顺畅,比前几天读《水浒传》还要快。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讲“霍姆斯马车”的(感兴趣自行百度),提到了人类的牙齿的寿命往往短于人类的寿命。
从进化论的观点可以知道,牙齿能否进化取决于其是否决定繁衍,实现遗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猿人的牙齿在繁衍下一代的之前就掉光了,那么具有这种猿人基本就会被边缘化,吃不动,身体不好,这种基因也逐渐就被淘汰了。当然我们现在的牙齿年龄要远超过生育年龄,估计是也是古代的猿人吃生肉什么的,对牙齿要求高吧。所以后来随着生活习惯改变,会用火了,开始吃熟食了,牙齿的寿命也就更长了。
总之,现代人类的牙齿的年龄早已超过生育年龄,普遍抗到六十岁应该问题不大,基本和繁衍下一代也挂不上什么钩,所以也就不会被选择而进一步进化了。不过,我想到的是一个物种,如果一胎生的很多的话,然后只要把后代照顾到成年基本就可以挂了,否则也是浪费粮食(对自然界来说就是浪费资源)。好像生命的意义就是繁衍、繁衍、进化、进化!
具体来说,自然界寿命长的哺乳动物,如人类和大象寿命都很长,因为如果寿命不长,基本也就灭绝了,因为普遍一胎就生一个后代,如果寿命不够长,一生生育不了几胎后代,一旦遇到气候变化,食物短缺等,种群数量就会直线下降,以致灭绝。举例猿人A发生突变,获得长寿基因,在种群中的比例是1/N。在繁衍上A由于寿命长,比平均水平多生了几胎,设平均水平是a,多出的几胎为b,那么在下一代中,长寿基因的比例就变为(a+b)/a*1/n,比初代提升了(a+b)/a倍,之后逐代都提高(a+b)/a倍,几代之后,基本长寿基因就遍布种族了。
当然,如果一胎能生十个八个的,也就用不着进化到长寿的基因了,而且即便有几个长寿的,年老体衰,再竞争中也会让位于年轻的后代,长寿基因也得不到自然选择上的青睐,反倒是身强体壮等在欺男霸女方面的优势基因更容易被选择,当然根据不同的气候或者环境变化,如耐寒、耐热、抗饿等基因也会被选择出来。
所以我们人类的寿命比猫、狗等动物要长得多,看来还真得感谢我们每胎较少的生育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