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租的房子隔壁搬来了新邻居,是一个三口之家,孩子还很小,我并没有直接和他们碰过面。刚巧有一次我回家的时候,隔壁没有关门,我看到那个女孩子,大概也就两三岁左右。每次只要隔壁开了门,或者他们进出的时候,我都能听到那孩子奶声奶气地叫爸爸,叫妈妈。听着这样软萌的声音,我感觉到自己都变温柔了。
但是,让我很不满的是,新邻居那边不知道为什么,经常会突然砰地一声关门,是风吹的?小孩子调皮故意的?还是大人随手的作为?反正每一次都让我感到震耳欲聋,心都要吓得蹦出来了。一次又一次,我对新邻居的好印象大打折扣。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我和叶老先生的观点非常一致,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所,进出开关门都是尽量轻轻的,尤其忌讳砰的一声关门,就好像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一般。我已经不记得这是父母教导还是老师教导的。
所以新邻居的这般作为,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扰民的行为,我很是反感。若是风吹而导致砰一声关门,作为父母,以后就应该注意,敞开大门的时候,用物品固定大门。若是小孩子调皮这样子关门,那么也应该好好教育,以免孩子养成坏习惯。而父母本身就有这种坏习惯,那我无话可说,但建议还是要好好反省反省,免得给孩子树立不良榜样。作为父母,哪怕无法做到言传身教,也应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余秋雨先生在《修行三阶》一书中提及:“国际上有一些专家说,人在七岁左右就完成了味觉记忆的储存。今后不管活得多久、走得多远,只要尝到童年时代的那种口味,就会无限欣喜。那是口味上的“初元正觉”,其他正觉,也可以此类推。”
国际专家和余秋雨先生的这种说法,我是非常认同的。就如孩子的习惯,在上学前,是最容易在言传身教中养成,而小学和中学阶段,则重在培养和引导。在我看来,九年义务教育中,习惯一旦养成了,大多数情况都像刻在骨子里一般,不容易改变。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培养好习惯,非常重要。
就如叶老先生所言:“这种好习惯,不仅对于某事物本身是好习惯,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对于开关门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
我对于现代学校教育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但是说实话,挺失望的。我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家读小学的侄女经常叫我帮她检查作业,我也不记得题目是什么,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小侄女经常回答:老师是这么说的;老师说背熟就可以了,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老师还没安排……不知道其他学校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都如此不求甚解,上了初中,科目翻倍,难度加深,小朋友能适应那样的学习氛围吗?
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教育模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我当教师》这篇文章里,叶老先生以教师的角度,从小学、中学、大学几个阶段,分别论述了他会怎样去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个人觉得非常有价值,值得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
作为小学教师,叶老先生说要特别注重培养小朋友的好习惯,包括行为习惯和思想习惯。
作为中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将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消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经验,能够随时随地就事事物物得到新的经验。成就如叶老先生这样的学者,对于“言传身教”也是非常重视的,他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而一旦做了的事情,就必须认真地干,必须名副其实。
作为大学教师,则是“帮助学生为学”,无论教什么课程,叶老先生会将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训导他们、帮助他们,让学生都各自有所收获。而无论他教什么课程,其他方面的行为也无时无刻都以身作则,这是他对总目标的负责,那就是“教育”——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前阵子网上有一则新闻,某学校教师在公众场合猥亵醉酒女子,行为恶劣被查处。我无意去评论什么,但我个人以为,当今社会,就教育而言,不管是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或者社会人士,都有必要提升一下我们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