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刻意练习,我们并不陌生。但如何正确的“刻意练习”,见仁见智。
曾听《伯凡认知论》讲,刻意练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区。
举个栗子:如果你要练习打篮球,每天只是追求一个人在篮板底下漂亮的三分球,练习无数次,“百发百中”,很爽。但是,真正上了“战场”未必能够投中。为什么?因为你刻意练习的这个场域不是真正的战场,你在没有队友干扰的情况下做着一个同样的动作,始终是在自己的舒适区。这个练习让你爽,但并未真正达到“刻意”的效果,刻意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
这一说法,很像我们大多数的学习状态:只是听,不走脑,不输出,不应用,不复盘。以为自己很努力了,其实是在舒适区里打转。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有不断输出、应用、复盘,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但这个循环系统我们又很难坚持下来。这也正契合了那句话“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只是过眼,最终变成烟云。
如何刻意练习呢?得到大学第4讲《演奏家:怎样刻意练习》给出以下几种方法:
1. 想象结果。
举个栗子:疫情肥宅,体重上窜了4KG。看着自己这身赘肉,实在不忍直视。怎么办?当然是要减掉赘肉了。怎么减还不知道,但是先想象一下,即便练不出初一和Paige小姐姐的马甲线,至少可以恢复此前的体重,甚至体型更好一些。否则,就只能“中年油腻”了,好怕怕。
于是,开启了刻意练习的运动之旅。这样的好处是,过程中即便遇到了困难,但是为了那个美好的结果,一切都值得。熬得住,很重要!
2. 孤立问题。
这里其实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找到问题点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孤立开来,逐层叠加,像放大镜一样,在原始问题的周边一层一层地仔细盘查。
3. 明确指令。
再顶级的民间玩家,始终干不过职业选手。曾经有一篇公号说过,不要用你的业余去挑战人家的专业,同样的道理。所谓专业,一定是具备了标准化和专业度。而这样的标准化和专业度是经历过无数次的刻意练习和提炼得来的。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是这个道理。
还拿健身举例:此前完全是个运动盲,还把自己的腿搞伤了。现在,运动意识觉醒,下载了KEEP,充值会员,跟着专业的指导来探索和练习。运动后如何拉伸,都有明确的指令,跟着做就是了。
4. 寻求第三方反馈 。
也叫他者视角,能够帮我们看到自己不太容易看到的问题。举个栗子:如果在演讲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录屏,然后复盘会更有效果。也可以找小伙伴互为激励和反馈。互为激励这里,补充一句,如果是学习或者运动健身,最好跟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卡,更容易坚持下去。
5. 了解你的练习工具。
这里举例一个很有天分的钢琴家因为过量的练习,搞废了自己的手指,提前中断了自己的钢琴生涯,很是懊恼。
这就好比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什么样的运动才是合适自己的。不能盲目跟风,人家跑10KM你也跟着跑。我自己因为腰椎引起左腿不适,因此一开始选择的是散步,一个月后快走,两个月后尝试慢跑加快走。现在是第三个月,可以偶尔跑一圈了(4KM),已经觉得有很大突破。
以上是结合本节思维课程的一些理解和应用。
最后,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新事物。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学习新技能,并不是畏惧艰难,而是害怕面对那个一无所知,手足无措,看起来很蠢的自己。
说到这儿,我想起来自己的第一次生涯咨询,面对一个资深职场精英,自己没能HOLD住场,只是在竭力克制,倾听。每个人都有慌张的时候,每个人都有面对新技术感到无措的时候。无它,练起来!
中学课本上卖油翁的那句“无它,但熟尔”再次萦绕。
小伙伴们,动起来吧。无论是你想提升技能,还是运动健身,都适用。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