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问,阅读课教啥?不就是认字读书吗?
嗯咳!来来来~我们一起剖一剖~
比如,今年跟高年级的同学们一起玩的是《绿野仙踪》,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它的文学性和够经典,而是这个没有时间桎梏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年代,都能引起共鸣。
这样的经典,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更广泛的链接。
阅读(泛指语文)。
文字词句的学习永远是基础,但不可机械。所有的喜好都是有原因的,所有的关键都是为下一步的归纳打基础。
在理解和通达之后,还要有对文本的讨论和思考。
在思考和发散的过程中,就可能进入科学领域,比如龙卷风,比如热气球,比如心脏或者大脑的用处。非虚构类阅读,在这时就应该针对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这里可能会用上数学的统计,归类,找规律等~
在思考之后,会产生想法,而故事里的很多细节,可以改写,也可以续写,这些类似于命题作文,但抒发的是自己的想象。写作就进去了。
然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下项目细节了,可以有集体项目,比如玩一个大工程,也可能是一台戏剧,但也需要有很多小项目,个人项目,类似小手工或者一个连环画册,一本宣传手册,这里囊括的知识点有写作,数学,还有艺术表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还有合作和协调等技能的融入。
最后,整个过程中,故事里角色们的团队合作,勇气,同理心,以及对家人的爱,都是学生们学习的,但需要我们一点一点都引导。
今晚读书,看见一句杰罗姆·布鲁纳的话:“一个人想要掌握这些基本理念,有效地运用它们,必须通过逐渐复杂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学会运用它们,从而加深自己对它们的理解。”
“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想的世界里生活得游刃有余,难道我们不应该自一开始就引导他们进行这样的思考吗?”——《The art of Teaching Reading》Lucy McCormick Cal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