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李怀谷
中国两千年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本书从第一首资料入手,以时间为轴,为我们揭示宋代的风华,也展现盛世背后的纷争权斗,以及宋朝背后的精英群臣,然而最能代表宋朝特色的是仁宗时代。
中国古历朝历代,一共产生了300多位皇帝,这些皇帝里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数人,被称为“一代明君”。但是认真算起来,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开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陈。宋真宗传给他多少领土,他就传给宋英宗多少。有趣的是,他虽然老是输于战事,但是战来战去他也没有多一份领土,少一份领土。
不少人可能会觉得,宋仁宗应该算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了,这一切当然离不开他庙号当中的一个“仁”字,能够像他这样对待别人的,尤其是宫里的下人们,也只有他一个人了,因此他的“仁”字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仁。凡是地方有任何自然灾害,宋仁宗都是发钱、发粮、安排工作,还免除赋税。官家的劳动机构里面的妇女能放的全部放回家。各地进贡给皇室的特色产品,奇珍异宝,逐地取消不用进贡。老百姓找政府借的钱,隔几年就发个命令,告诉大家不用还了。宋仁宗还有个最大的特点,民间一有点啥事他就不吃饭了或者少吃饭,最长的一次持续了一个月。困难地区的老百姓,宋仁宗经常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他们交赋税,最多的一次,拿出了20万匹绢替老百姓交税。
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我觉得现在的统治阶级也很少有做到这种份上,这完全是统治者的无私,无论这个是真是假,我都可以从中看到宋朝当时的繁华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有一个大爱的统治者,达到了统治社会的新高度,可以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社会人民应该是很满足很富足的,我觉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水比作人民,将舟比作君主,水涨船高,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皇帝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有一年,宋仁宗想着要把皇宫扩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这些居民拒绝了来自皇宫的拆迁协商,无论给多少钱他们都不愿意搬走。事情就这样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来我们会想到就应该是官府发布强制拆迁公告,强制让当地居民搬迁...但是这一幕没有发生,宋仁宗退步了,于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仅仅相当于一个节度使的府邸。
文学界中,明朝人评选“唐宋八大家”,其中有6位北宋人,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全部在仁宗朝登上历史舞台,还有很多,例如,著名的“宋初三先生”,石介,孙复,胡瑗。还有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灏、程颐,他们都是风流于北宋的精英群臣,百家争鸣。领导“熙丰变法”的王安石、章淳、吕惠卿、邓倌等新党中人,主导“元佑更化”的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苏辙等旧党中人,也是在政坛中暂露头角,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等也是仁宗时期的中坚,还有很多很多,类似像包拯、庞籍、狄青、吕夷简、柳永、宴殊等等,举不胜举,仁宗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时代可以比肩,这可能也是一个皇帝仅把自己当普通人所给那个朝代最宝贵的财富吧。他们留下来的诗词文章,精神理想也够后世传之千年了,这是盛世之下顺其自然而得来的宝贵财富,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好好珍惜。
就如同他的称号“仁”,宋仁宗是个很单薄的形象。他不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不沉迷权术喜怒无常,他只是广纳贤才于麾下,包容各式文人,以仁政治国。历史并不偏爱这样的君王,因为他太符合圣贤推崇的无为而治,不与民争,不与权贵斗,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鲜明个性和雷霆手段。在他的时代,欧阳修、范仲淹、柳永、晏殊、包拯、狄青等能臣巨擘的灿烂光辉甚至掩盖住了他自己的光环。我只知道那个因不忍随从被责罚而强忍着口渴一路回到宫中嚷着“朕渴死了”的仁宗,会是个体恤万民,开创一代繁华盛世的好皇帝。宋仁宗很理性,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煽动造反”的,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然后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做出明智的决定。
这是天才纵横的时代,宋仁宗的王朝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人才不被劝阻禁谏,喜欢那个开明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