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病人的故事
开课伊始,严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2017年初,严虎老师所在医院来了一位聋哑病人,因腿部不明原因抽动一年入院,各科大夫束手无策。这天又有一位主任医师与患者的问诊陷入死胡同,转交给了时任医院精神科医生的严虎老师,理由:病人不会讲话,这是你的菜。课堂上严老师不无幽默地说,他们医院高手林立,他一般不出场,当别人都搞不定的时候才出场,这才显出能力来嘛,哈哈。
严老师与病人的交流是这样的,他拿了一张纸和笔来到病房,写给患者:“你会不会画画呢?”
病人住院住了很久,对医生很抗拒,摇头不会。
但严老师视而不见,顾自留下了纸笔:“帮我画一棵树吧,10分钟后我来拿。”然后径直离开,到办公室安心做事去了。
他解读说:此时不要多说话,态度简洁坚定,不商量,而且一定要离开现场,给画者自由空间。当面看别人画画,容易引起画者的防御与对抗。
10分钟后,严老师回到病房,病人果然画了一棵树,而且画得还不错。树是这样的:
严老师看到画,向患者竖起了大姆指,患者被鼓励很开心。严老师又请他画一幅人物像,他屡次跑到办公室观察,画成了下面这幅,显然画的是严老师,虽然比本人胖了点儿,严老师仍然只是表达了称赞,其余不多说。
严老师继续要求画一幅房树人,患者家人说,下午患者主动去买来了油画棒完成画作,看到画,严老师仍秉持着只找优点的原则,不分析。初学者容易陷入的坑是,拿过画来就开始找问题,人家主动找上门来求分析的还好,对于本就不太信任和配合的,继续听下去才怪。
严老师解释道,这位患者因长期住院得不到医治,已对医生非常抗拒,此时一定要充分做足功课,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患者才能敞开心扉配合治疗。这一点在生活中也同样适用,无论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皆如此,建立和维护好的关系是一切的前提。
“一些做心理治疗的新手,一发现来访者的潜意识,就会迫不及待地说出来,但因为心理医生和来访者的关系还没有建立好,这样做就像是将来访者的伤疤撕开了,但心理医生又没有能力撒上药去治疗它,只能听任伤口在风中备受摧残。”心理医生胡慎之说,“潜意识的揭开必须与医患关系的安全程度相匹配,心理医生只有确信自己能处理的时候,才去解开来访者的潜意识。”在现场体验环节,新手们普遍的特点是首先去找画中的问题,仿佛这样才是真正地帮助对方。
关于简洁坚定,严老师还教了我们一个对付老公不愿带孩子的招,比如来上绘画课,只需告知其一声“今天我去上课了啊”即可,相信老公自会带好孩子,说太多人家反而不愿干。
言归正传,案例分享后,严老师讲了绘画的三点好处:一是转移注意力;二是纸笔的摩擦,起到了情绪宣泄的任用;三是画完后会有一种完成感、成就感,也起到疗愈的作用,当然这是对于有绘画功底的人来说,无基础的人,尽量使用框架结构画法,如曼陀罗画等。
团队建设
开场结束,接下来是团队建设内容,全部学员分成八个小组,大家每人画一幅画,以此介绍自己,然后选组长,取队名、画队徽、定队歌。
一轮热身后,大家迅速熟络起来。开始了紧锣密鼓地绘画任务:比如接龙画、主题画、愿景画等,每个人可考虑的时间仅有20秒,完全是第一意识下笔。画好后,大家讨论画的整体和各部分带来的感受。我们小组八位女神七嘴八舌讨论的是诸如:来不及反应啊,哪些画得好看,哪些画得不好看啊等等,虽然没有更深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但从每个人的反应与交流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性格特点。团队绘画是绘画治疗的形式之一,更主要的是个人绘画分析治疗。
绘画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法则
严老师要求我们需要了解绘画心理治疗的几个概念:
1、没有任何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
2、不是所有问题你都能解决;
3、在帮助解决问题时要分多次,所谓周期和疗程,看哪个最急迫,每次能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很好;
4、要调低来访者的预期,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性。
对于初学者,理解这些非常重要,不要把绘画分析当作神乎其神的事情,有些学员学了些皮毛就急于上手,当得不到预期时,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
下午场时各小组轮换在场位置,象转圈一样,有一种流动感和新鲜感,很不错。
理论部分,严老师讲解了他独特的绘画心理治疗的“九九法则”:
1、使用绘画之前,想明白为何适用绘画;
2、绘画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要充分利用好;
3、绘画治疗并非一味地绘画、绘画再绘画;
4、识记各种绘画治疗模式或流程是绘画治疗的基础;
5、绘画创作和心理治疗往往平行存在,转归和治愈就在不经意间;
6、绘画治疗并非告诉来访者怎么办,而是让来访者通过绘画意识到应该怎么办;
7、沟通、共情、洞察与觉察决胜于绘画之中;
8、绘画心理无处不在,有意无意运用绘画成为习惯;
9、助人自助乃绘画心理学本真目的。
感触很深的是第5点和第6点,在读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的《涂鸦与梦境:儿童精神病学中的治疗性咨询》,书中介绍了21个案例分析,以独特的细腻、敏锐及对人性深层的关怀,让小小孩深藏的情绪、梦境与苦恼,通过涂鸦,得以一一表现出来,而疗愈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这是大师的巅峰之作,我们常人无法企及,但至少要相信绘画的疗愈力量。在现场体验练习时,发现有的学员包括我自己,分析别人的画时,不自觉地会产生想帮对方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企图,似乎那样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用严老师话说,这是幼儿园水平,真正的态度应当是通过绘画让来访者自己意识到应该怎么办。
治疗思路
绘画既可以作为评估工具,为咨询提供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作为打破防御的方式,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这时要仅保持参与状态,不急于解决问题。绘画还可直接作为一种咨询与治疗方式,严老师讲解了其中的绘画问诊技术和增减技术的运用。
当作为评估工具使用时,评估什么?
1、评估现状(人格和知、情、意)
从画面分析性格,是为了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且选择一种适合与这种性格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和模式;判断画的情绪可以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不要过分相信来访者的画,他描述的问题可能没有想的那么严重。现场两位同学的画均有这一特点。
2、评估资源(解决问题相关资源)
(1)主观资源:求助资源、心理能量、正面态度、性格优势等;
(2)客观资源:家庭支持、人际支持、成功经验、例外等。
3、综合信息,明确下一步思路。
为了体绘画作为验评估工具的使用,我们每个人写下了当前困扰的两个问题,且画了一幅房树人图。学习运用“五步问题确定法”,彼此进行分析:
1、提出问题;2、具体化问题;3、举例说明问题;4、问题的影响;5、尝试的努力。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请来访者介绍一下他的画,然后问一下好奇为什么这么画呢?在来访者描述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考量,根据描述可以提出建议,主要聊优点,发现有建设性的方面。比如画面中出现三个人,可能说明画者需要有人带动会更有行动力,那就建议他/她跟家人多些在一起的时光。最后要布置作业,下次来访时看有没有落实,问问心情怎么样,这是促成问题得以落地解决,还可以再画一幅进行对比。严老师强调,要发现画里好的方面,不好的视而不见,找到合适的机会再说,不要去印证对方说的话,而是去找资源找资源找资源。
绘画问诊技术应用
绘画问诊技术是指通用绘画来询问画者,目的除了达到基本的沟通与共情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有目的的询问,促使来访者自身思考和领悟,最终实现咨询与治疗目的。
原则:
1、绘画问诊应用必须依据画者的个性特点。
2、绘画问诊问题必须与目标相关或间接相关。
3、绘画问诊必须循序渐进并张驰得当,即使发现天大的秘密,也要找合适的时机再说。
4、绘画问诊过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问什么?
1、问画者自己想说的,比如:帮我介绍一下这幅画吧?
2、问画面中特殊的地方,不要太多,两三个足够。
3、问画面中的关系(人与人、人与房等)。
4、问感受。
5、探讨哪里感受好(或不好),为什么?
6、探讨如何增加(或减少)画面内容,使评分增加,探讨增减原因,来访者讲不出来时,可以讲一下其象征意义。注意:分数增加多少不重要,有改善就好。
7、实操增加(或减少)确认评分增加,并探讨意义,要沉住气,不要一口吃个胖子。
8、总结并留下作业。
严老师强调要注意几个问题:
解决情绪、情感问题时用增减技术比较好;绘画已不再具有绝对性的含义,在这一方面是缺点,另一方面可能是优点;如果想使用增减技术,最好使用铅笔,节约另画一幅的时间;要鼓励来访者多表达;分析一定要与问题和目标相关。
第一天的课程既紧张又活泼,尤其个人案例体验的环节,大家的初表现引来现场阵阵哄笑,之后严虎老师手把手教授实操技术,印象更深刻,所以现场的体验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