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镇江,还没有丝毫秋天的感觉,原以为江风会送来凉意,没成想,暑假未曾晒黑的皮肤,倒是在这个国庆镀上了一层深色,也算是一份独特的旅行印记了。
这个国庆,我与先生带着孩子们,开启了一场为期四天的镇江-泰州之旅。暂别日常的琐碎,我们希望在历史的褶皱与江山的壮美中,为孩子们的童年记忆,添上一抹古朴的色彩。
十月二日的早晨,我们如期踏上旅程。纵然路上车流如织,我们却自得其乐:孩子们沉浸于方寸屏幕的天地,先生专注前方,我则独享窗侧,任目光流连于窗外流动的假期光景。抵达酒店办理入住已经是下午两点左右,虽白天过半,但我们的假期仿佛才刚刚开启,激动的心情丝毫未减。
稍作休整,我们便打车前往北固山。恰巧错过人流高峰,避开了白天烈日的暑气,反而收获了一份难得的惬意。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们走走停停,悠然自得。对这个景区的了解,原本只停留在历史典故“刘备甘露寺迎娶孙尚香”,登上北固楼的那一刻,视野豁然开朗。 长江在脚下铺展,蜿蜒伸向天际。江风阵阵,拂面而来,带着水汽的微凉,瞬间洗刷了所有暑热与疲惫。视线越过江面,对岸扬州城的轮廓依稀可辨,两个工业烟囱正吐着绵延的白烟,随风飘向远方,融入天际。那座生活了四年的城市,是青春的注脚,装载着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如今回望,往事如烟,亦幻亦真。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的词句此刻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它随着江风注入心田,有了温度与心跳。站在词人曾伫立的地方,看同样的江水东去,千年的时空仿佛被压缩于此。这或许就是“怀古”最真切的滋味吧。我看着身旁专注远眺的孩子们,只愿这江山气韵,能在心中留下一粒小小的种子。
当暮色为北固山拉上帷幕,我们转场至西津渡。隔街相望,古街已是灯火璀璨,人影绰绰,温暖的灯光与诱人的食物香气交织,将整个街区温柔包裹。此时正逢饭点,终于开启了旅程中正式的第一餐,一碗地道锅盖面打开了味觉之旅——面条劲道入味,虽汤头较苏式面略浑厚,却赢得孩子们的欢心。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宣传片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对碗中的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晚饭后拾级而上,抬头远望云台阁高耸入云,灯光勾勒的轮廓与夜幕相接,中秋将近,夜色中透露着圆满与美好。踏着雨后泛光的青石板,自昭关石塔下躬身穿过,身外是熙攘的人潮,内心的喧嚣却仿佛被瞬间滤尽,一步跨过了时间的门槛,与一段沉默而厚重的历史迎面相遇。这或许正是旅行的意义:在最喧闹的市井中,觅得最深邃的宁静。两旁的老建筑里,飘出咖啡与茶点的香气,现代商铺巧妙地栖身于千年肌理之中。那一刻的感触颇为复杂: 既为脚下“一眼千年”的遗迹而震撼,也为这人间烟火的生生不息而感动。
结束了旅途第一天的行程,回到酒店一夜好梦,感恩遇见。
旅途中的快乐,于孩子们而言,酒店便是乐园。每日的自助早餐犹如开启一个甜蜜的盲盒,她们总期待着发现最爱的蛋糕与果汁。而与送餐机器人的互动,更是不可或缺的仪式——那奶声奶气的“Hi”与“再见”,和亮晶晶的专注眼神,总能瞬间融化我的心。此情此景,常让我生出一种自私的祈愿:多希望时光能慢些流淌。我如此贪恋她们此刻的全然依赖,贪恋那肉嘟嘟的小人儿钻入怀中,拖着甜糯的尾音喊“妈妈”的瞬间——那无疑是世间最令人沉醉的温柔。
十月三日,旅途的兴奋感成了孩子们最准时的生物钟。享用了酒店的早餐后,我们能量满满地开启了在镇江的第二日旅程。第一站前往那座在想象中盘旋许久的金山。从酒店出发,道路通畅,当导航提示前方拥堵时,我们就知道金山景区就在不远处了,我想一定有很多游客和我们一样,趁着假期来此寻访吧。


踏入金山寺景区,内心既怀着印证故事“水漫金山”的传说,更带着搜索未知的兴致。因园中游人众多,我们未从主干道循常例而行,而是选择了右侧的小径,易于避开人潮,寻一份清幽,果然,我和孩子们偶然觅得了一家别致的文创店铺,我们三都选到了心仪的小礼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途中在素斋馆享用了午餐,滋味绵长,简单的一碗面,很是用心,简单中透露着心意,为接下来的攀登积蓄了力量。
午饭后排队进入江天禅寺,拾级而上,尽管游客众多,但当我踏入大雄宝殿,仿佛瞬间一步从喧闹的尘世跨入清凉的圣地。殿内香烛的气息与柔和的光线,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肃穆的氛围。
殿内中央供奉着庄严的横三世佛,其慈悲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静默地安抚着每一位瞻仰者的心灵。环顾两侧,十八罗汉姿态万千,他们或怒目降魔、或闭目禅定,生动地诠释着修行路上的百态千姿。行至殿后,见观世音菩萨面容饱满慈悲,姿态自在悠然。佛像的庄严,令我心生敬畏;罗汉的“人间相”予我亲切鼓舞;而观音的慈悲,更让我感到一种被守护的温暖。这或许就是佛教艺术的至高境界吧,通过无声的造像,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一处歇息的彼岸。当我带着孩子们仰望这一切时,只愿这庄严与慈悲的种子,能悄然落入她们的心田,在未来的岁月中,慢慢生长出对生命与世界的尊重与理解。
极目远眺,金山寺建筑群那金黄的墙壁与朱红的梁柱在晴空下交织生辉,殿宇层叠,飞檐错落,精巧中自有一份不容置疑的庄严。登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朝圣,当终于立于慈寿塔下,视野豁然开朗,远处是悠悠长江,水色与天光融成一片苍茫。传说中的波澜壮阔,终究化作了眼前这抹沉稳的金黄;而那句“度一切苦厄”的慈悲宏愿,也仿佛随着江风,轻轻拂过了每一位来访者的心头。

走出金山,传说留于身后,而一座庄严的殿堂,已立于我们心间。下一站我们高效转场焦山景区,与金山的恢弘不同,焦山更象一座浮于碧波的精致园林。码头上人头攒动,却秩序井然,不过片刻等待我们便已登船,约五分钟的航程,江风拂面,视野开阔,心情也随之明朗起来。登岛后,我们走走停停,眼前皆是风景。行至被誉为“书法之山”的焦山碑林,不由放慢了脚步。那一方方镌刻着千年笔墨的石碑,或嵌于斑驳壁间,或立于寄寄亭下。说来惭愧,我对书法所知甚少,面对眼前这浩瀚的人文积淀,心中竟是一片平静的茫然:我不过是一名寻常游客,走马观花,难入其门。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一阵无声的自责悄然浮起。忍不住回想,过去几十年的光阴,究竟奔忙为何?在那些迷茫无措的日夜里,为何从未试着沉下心来,走进这些笔墨背后广阔而深沉的精神世界?我多么渴望能在文人先贤的笔锋起伏间,感受那穿越时光的文脉流动,然而此刻,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还做不到。
带着些许遗憾和清醒,我们继续向前。循着台阶,终于顺利登顶。万佛塔巍然立于眼前,眺望远处,将辽阔尽收眼底。我们未作太多停留,转而下山前往临江的古炮台遗址,独特的半圆形地垒设计令人过目难忘。穿越时空的炮口依旧坚定地雄视江面,与这暗堡设计共同化身为一种精神图腾,仿佛仍在坚定地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安宁。
傍晚时分,我们结束了镇江为期两天“三山一渡”之旅,身后的江天暮色与眼前的灯火初上,共同串起了这个假期饱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