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和kindle上看完这本书,每一次轻触与划开,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连呼吸都变得沉重。故事中的情节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出现过,我们都忽略了它,或者刻意去这么做。毫无疑问,这种交叉的表述总让我愿意一探究竟,伍绮诗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把家庭空气中弥漫的情绪收集起来,抽丝剥茧,每一角色连眼神的闪烁都变得鲜活。
父亲詹姆斯和母亲玛丽琳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他们一直在忽视这一点。玛丽琳与詹姆斯相遇,两人看起来那么相似,“渴望”让他们看起来一样,但是,两个人的“渴望”不能深挖。这不单单指两个人肤色与眼睛的不同,詹姆斯和玛丽琳在一起是为了寻求“一致”与“融合”,他一开始喜欢的是可以无缝融于人群中的爱自己的白人姑娘;玛丽琳的母亲认为女儿成为医生,接着嫁给哈佛毕业的学生,这才是最完美的人生。玛丽琳应该是爱詹姆斯的,她嫁给詹姆斯,却失去了成为医生的机会,接着和母亲断绝关系,从此她的生活角色除了妻子、便是母亲。詹姆斯发现他并不能通过白人妻子找到“融合”,玛丽琳发现自己除了母亲的烹饪书,一无所有。激情、冲动之下的契合感,从一开始就是扭曲的。
一切变得不一样,从母亲玛丽琳的出走与回归开始。当玛丽琳不得不终止梦想,回到家中,看到讨她欢心的莉迪亚,她认为:“”这是一个征兆 ,玛丽琳认为 。她虽然赶不上了 ,但莉迪亚还来得及 。玛丽琳不会与她的母亲一样 ,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内 ,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 。她会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 ,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 ,庇护她 ,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 ,帮助它成长 ,用木棍支撑它 ,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 。”在第一眼看到这句话时,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描述,更为玛丽琳的想法感到恐慌。玛丽琳的想法是不是很熟悉?——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孩子承载的梦想是父母赋予的,孩子的学业是最重要的,沟通万千没有那么重要。豆瓣网友“纳兰妙殊”十分精准的指出:在令女儿感到窒息而绝望这件事上,显然母亲更有天赋。来自父亲的压力虽然沉甸甸,但往往失于粗疏而不得要领,还留有能透气的缝隙,但母亲的殷切敦促则更精细,无孔不入,密不透风。母亲是子女心中的迦南地,一旦连这块乐土也失去,就陷入无荫庇的悲惨境地,犹如在沙漠里一点一点干渴、枯萎下去。那种干渴有时不致命,有时致命。”
这本书一开头就告诉你:莉迪亚死了。莉迪亚被父母倾注了太多的期望,无休止的“是、是的、是的、母亲”是她表达爱的方式,可是母亲不知道,她认为自己做得一切和女儿的天赋、爱好是契合的;拿着话筒假装给“朋友”打电话,父亲居然是如此高兴。莉迪亚看着渐渐合上的湖面,心里一片沉寂与释然。她应该是解脱了,活着的人逐渐发现自己对爱的渴望与表达出现了误解,这个家庭终于变得不一样了。
《无声告白》这本书中的描写十分细腻,很多比喻句让人眼前一亮,契合又新颖。这本书里,杰克对内斯的感情描述让我震撼,通过汉娜的眼睛,看到的湖边游泳一幕,有种谜底被揭开的冲击力,于是作者进一步解说道:“那是爱 ,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 ,只有付出 ,得不到回报 ;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 ,却无所畏惧 ,无论如何 ,都会执着地进行下去。”
汉娜,她的存在让人心底一片柔软,她仿佛是家里最不受宠爱的那一个,心思细腻、渴望爱,她默默观察着家里的一切,讨好每一个人,精准读懂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真实感受,让人心疼得想要抱一抱小小的她,以至于当父亲抱起小小的她,大声欢笑时,不禁有些泪目。一切,好像正在回归正轨。
而天花板上的白色脚印,将永远地存在着。
《无声对白》摘录:
1、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 ;你只是学会了如何得过且过而已 。
2、那是爱 ,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 ,只有付出 ,得不到回报 ;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 ,却无所畏惧 ,无论如何 ,都会执着地进行下去
3、“对于每一个作用力 ,都有一个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 ”一个向上 ,另一个向下 。一个得到 ,另一个失去 。一个逃离 ,另一个受困 ,永远受困 。
4、虽然你看不见 ,但它们就在下面 ,已经被抹平了 ,难以辨认 ,令人生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