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在人类生存的艰难困苦当中,使你发生信仰的那种东西。--蒋勋
这是一个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个小姑娘,生活在战争年代,面临围城困境,食欲、生存空间、娱乐方式都不被满足,有种叫做“愤怒”的情绪无法得到宣泄。在这种非正常状态下,小姑娘同大人一样期盼着每周三下午救济车的来到,被救济的不只是胃,还有精神。多余的愤怒,则用恶作剧的方式,宣泄在不合群的欧先生身上。然而,某日,救济车也被炮火轰炸了,人们陷入集体性伤痛。此时,不合群的欧先生代替了救济车,在每周三的下午出现在广场上,用巴赫的大提琴曲,抚慰人们的心灵,让灵魂不至于坠落。即便在大提琴也被击毁后,他仍按时出现在广场中央,用口琴为大家演奏平静和勇气。
书的封面就给人一种温暖而安心的感觉。绘者格里库奇并没有被故事背景影响,用冷色系来表达战争、废墟、离别、死亡,而是用柔和明亮的色调把故事的主基调提出来,好像告诉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的读者“故事哀而不伤”。美国人画出现代欧洲风情,让人很容易就把握到时空和角色,联想起历史中曾经发生的那个真实事件。
真实事件中那位大提琴手叫做韦德兰·斯梅洛维奇。波黑战争期间的萨拉热窝围城之战(1992年4月5日一1996年2月29日)是现代战争史上持续最久的城市包围战。1992年5月27日下午4点,在萨拉热窝围城战役进入最激烈的时间,几发迫击炮弹正落在了维斯.米斯其那市场之上,造成22个平民丧生,70多人受伤。当地知名的大提琴家韦德兰·斯梅洛维奇亲眼目睹了这一惨剧。接下来的22天,韦德兰·斯梅洛维奇在事件发生的地点连续演奏,以哀悼在战火中罹难的人们。
当时,斯梅洛维奇演奏的是意大利作曲家托马索.雅比诺尼的g小调慢板。我很好奇,绘本中的欧先生演奏的巴赫曲目最贴切的又该是什么。为此,问了度娘。“著名乐评人、影评人贺秋帆老师认为,绘本中欧先生演奏的应该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平静安详,轻盈悲凉”。作者让欧先生选择演奏巴赫的曲目,大抵是因为欧洲国家的音乐教育普及中,孩子们对于古典音乐中巴赫的代表作非常熟悉,更能够让孩子心领神会。
书中借“我”爸爸之口,说出需要德国白影枫木、法国专用上光剂、洪都拉斯桃花心木、斯里兰卡黑檀木、巴西软木、非洲象牙等等材料,“全世界的人共同合作,才能制作出欧先生的大提琴”。继而,“我”爸爸又说出欧先生年轻时参加世界巡回演出的盛况。只有在和平年代,才能制作出这么美妙的乐器,生发那么美妙的音乐。而当和平不再,舞台不再,欧先生就变成了一个不合群的老头。但心中的美好不会消逝。他走向时刻有被轰炸危险的广场的那一刻,他站在废墟中演奏的那一刻,丝毫不逊色于世界巡回演出,甚至更有意义。
在给7岁的丸子讲完这本故事后,问她最喜欢的部分。她笑了一声,回答说:最喜欢孩子们用纸袋搞恶作剧的部分。看,这才是孩子。想想,在物资匮乏的时候,一个小纸袋可以拿去搞恶作剧,在故事的后面也可以拿来画成美丽的贺卡。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被问及最不喜欢的部分时,她歪着头说:最不喜欢见不到爸爸,也不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对,这就是战争。
选择这本书交作业,因为被感动。停下来细想,还因为它构建了图画和声音的桥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无所成。”音乐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吗?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听到音乐,就能给予我们力量去克服恐惧,直面困难。
拓展知识:
2002年911周年,在世贸中心的废墟上,当代最出色的大提琴家、祖籍宁波鄞州区咸祥镇的马友友应邀演出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里的慢板“萨拉班德”,悼念受难者。不妨可以作为欧先生演奏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