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得"老"之一字,在众人唇齿间滚来滚去,便如滚雪球一般,愈滚愈大,终于滚成了个庞然大物,压在人的脊梁上。
中老年人中,颇有些"老"字当头的。其一便是老气横秋,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当年勇";其二便是好为人师,一见青年,便排出九文大钱似的经验,硬要人收下;其三便是倚老卖老,明明不过多吃了几斤盐,偏要充作识途老马,横竖都是理。这般"老"法,不过是精神上的驼背,愈老愈显出不堪来。这种老气横秋的精神状态,不仅让他人厌烦,更让“老”这个字蒙羞,似乎变老就意味着固步自封、意志消沉和顽固不化。
我曾见过一位"老前辈",六十出头,头发尚黑,却已自称"老夫"。每逢聚会,必踞上座,开口便是"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年轻人稍有异议,他便冷笑,排出"代沟"二字,如排出两把钢刀,将对话拦腰斩断。后来听说他独居在家,儿女少有探望,大约是因为家中也摆着"老前辈"的架子,使人望而生畏。
又有一位"老法师",退休前不过是个小科员,退休后忽然通晓天下事。从国际形势到育儿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见人便"指点迷津",说得唾沫横飞。一日在公园"讲学",被几个顽童掷了石子,竟气得中风。可见"好为人师"未必是福。
老本非病,倚老卖老才是病。人老了,皮囊固然皱缩,精神却不必跟着萎缩。我认识一位园艺师,七十有五,每日仍爬高修剪树枝。问他为何不服老,他道:"树老了还开花呢,人老了反倒要装死么?"此话有理。老树著花,更见精神;老人有为,愈显生气。
但“老”,本不该是这样一副面目可憎的模样。岁月的流逝固然会在人的脸上刻下皱纹,却也能沉淀下智慧与从容。真正的“老”,应当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豪情,是即便两鬓斑白,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
老不必是残烛摇风,也可以是夕阳熔金。关键不在年岁几何,而在精神几许。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人之言,今人仍可思之。
人老了,若能如老竹,虚心有节;如老梅,经霜更艳;如老松,凌寒不凋,那便真是"老"出境界来了。
所谓"人书俱老",倒是个好境界。书愈读愈显厚重,人愈老愈见从容。不慌不忙,不矜不伐,如陈年佳酿,自有其香。见过一位老教授,白发如银,却仍每周去实验室。学生问他为何不退,他道:"脑子又没生锈,退什么休?"后来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新细胞结构,以他姓氏命名。这才是老当益壮。有人在退休后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学书法、习绘画,在笔墨丹青中让自己的心境愈发平和豁达,最终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有人离开职场后投身公益事业,将自己的经验和热情化作帮助他人的力量,在奉献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他们用行动证明,年龄从来不是限制,老去也可以是一个不断成长、持续发光的过程。
老之将至,常有好心朋友劝我不要读书写作太劳累,我连连称是。我想,人有因闲而怠惰的,因空虚而无聊的,也有因情绪低落或生理原因一病不起的,也许精神的力量是支撑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强大因素,我因痴爱文学而心有所托,因每天忙碌读书写作练习书法而充实快乐,忘记了年龄,忘记了贫富,忘记了功利,有时投身大自然,登关山而健腿脚,近花草而赏美景,忧乐自知,云卷云舒,身心舒畅,返老还童,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以有为精进对抗老境的到来。
老,是生命给予的珍贵馈赠。它让我们有机会站在更高的维度回望过去,审视当下,规划未来。我们应当摒弃老气横秋的暮气,放下好为人师的傲慢,抛却倚老卖老的陋习,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扬帆远航,实现老有所为,让生命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璀璨。如此,“老”才真正成为值得尊敬、令人向往的人生阶段。
202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