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月来往返于医院和家,偶尔去单位处理一些事情,尽管累的全身酸痛,但我知道在做什么。明天立春,2018年的春天来了,有很多事情要做,知识要学,技能要提高,总之,所有的努力学习都与梦想有关。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而不惑大抵指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并不需要改变什么,或者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过。说句实话,我对年龄并不敏感,跟人交流总爱说“又老了一岁”“年纪大了”,心里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也没有紧迫感,还文艺腔的自嘲: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做最好的自己!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按照张爱玲的人生阅历,20岁写小说一举成名,成为民国风靡一时的新派作家,23岁遇到胡兰成,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爱情誓言,30岁之前获得了名气与财富,爱情与婚姻,尽管那婚姻没有维持多久,但对爱玲来说足够。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有几个知道三十岁之前能做些什么呢?即使有梦想,很少能在三十岁前实现。
20岁的年龄,梦想是当诗人或者作家,做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白日梦,憧憬“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把书柜填满也没能实现。30岁的年龄,在婚姻琐碎的家务事里磨掉了棱角,取而代之的是教育孩子,话题围绕着吃喝拉撒。由风花雪月跌入柴米油盐,在婚姻里体会人生百味,我依然觉得值得。人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放下一些东西,这些放下,与成功无关,是一种自知之明的选择。
梦想依然是茫茫大海的灯塔,是晴朗夜空高高在上的北斗星,而我就像迷失森林的游客,散乱空中飞舞的蒲公英,烦躁不安。看到家人和朋友,同事,似乎都是这样生活,没有人觉得安逸的生活有什么不妥,但我深知:摧毁一个人的斗志往往就是安逸。
在体制内工作的人,就在于安逸久了,养成惰性和散漫,妄自菲薄,习惯僵硬的思维方式,四十岁死,八十岁葬,这是体制内大多数人真实写照。假如四十岁失业,从体制内出来的人能干什么呢?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让我喘不过气,尤其是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阶段,生活,不是对岁月撒娇,而是对自己负责,每个人一生都在与自己做交易,尽管输赢不重要,等走到生命中三分之二,就会发现,已经输不起了!
活在当下,是目前最流行的心灵鸡汤,怎么活呢?我曾经的答案是为孩子而活,现在改变想法,为孩子而活的人大多数都不幸福,一旦孩子有了自己人生,做父母容易失落和寂寥。记得为了让儿子吃上可口的饭菜,日复一日的学习,厨艺突飞猛进,买来餐具和桌布搭配,把做饭当成一种乐趣去享受。尽管做的是文学梦,却从未脱离现实,在实践生活里磨砺自己。
虽然事业过于平庸,但在业余爱好里找到成就感,那种成就感,源自于求知的快乐,忘了时间,忘了年龄,忘了自我。以前觉得仪式感矫情,现在发觉仪式感是情趣和品质的代称。如果把吃喝拉撒过的有情趣,就会发现幸福真的很简单。用老公的话说,我在吃喝上精益求精,把他的生活品质都提高了,觉得好好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买菜,做饭,做家务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都认真的做,即使埋没在俗世烟火里,依然让我找到存在的价值,逐渐散发出无人替代的光芒!也许这些与梦想无关,人生境遇是会改变的,越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越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打开通向梦想的途径。
梦想,20岁没有能力实现,30岁没有精力完成,那么活到40岁,难道还有理由为自己找借口吗?什么年龄都有得到和失去,这不是年龄的悲哀,而是生为人的宿命,我们无法抗拒岁月的流逝,无法选择出身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但可以选择为自己而活,为梦想而努力,为梦想而行动,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不是谁能永远年轻,而是别人在为梦想奋力拼搏,而你却还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