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平台上同质化的内容特别多,你会看到无数的文案教程、营销教程、写作教程。朋友圈一看,相同的卖货文案,公众号里各种10万+的写作模板,微博里营销号千篇一律的套路。
如果参与其中一模一样,你也不过是无趣的一份子,融入这样的圈子,反倒不如先疏离。
因为疏离感能激发创造性。
有研究发现,不融入集体,能刺激一个人的特立独行。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的莎朗·金(Sharon Kim)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召集一帮受试者来做那种测试“创造性思维”的题,比如说能不能发现词汇之间的有趣联系,以及让你画一个非常不同于地球人长相的外星人,你怎么画。
实验中,有的受试者是来了就开始做题,而有的受试者,被给了一个“你被孤立起来了”的心理暗示。实验人员会特意告诉这后一种人,说我们有个组,别人都进组了,但是名额有限所以你不是组的成员,你自己做。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组。
结果那些获得孤立心理暗示的人,发挥了更大的创造性。他们的词汇题分数更高不说,画外星人更是放飞了自我。普通受试者画的外星人大都没有脱离经典的“火星人”卡通形象,而“孤立者”却能大胆想象:他们会让外星人的胳膊腿什么的都长在身体的同一边,让眼睛长在鼻子下面。
孤立,能让你更大胆地思考。
创造是想法的连接,创造性活动本质上是一个混圈子的事情。而越遥远的连接,往往越有意思。
融入圈子的人未必能扩大圈子,他只是在这个圈子吸取自己所需的;扩大圈子不一定需要融入圈子,但是他给圈子带来更多价值。
就像一个人如果全部时间都花在微博上,那他无法贡献微博之外的新内容,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将微博之外的内容分享过来的人。
所以疏离的本质不是玩不好大家都在玩的东西,而是自己另有一套东西在玩。
孤立,能让你更大胆地思考。
孤持则有一分主动的意味 —— 孤独,但是我坚持如此。
他们可能不太擅长“融入”圈子,但是他们能帮着*扩大*圈子。
所以疏离的本质不是玩不好大家都在玩的东西,而是自己另有一套东西在玩。
如果一个人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微博上,你不能指望他给微博贡献什么新的内容。我们最欢迎的是那些能从微博之外弄来东西的人。同样道理,得到老师的学问不是从得到得来的。
所以哪怕你的主业就是你最感兴趣的工作,你也应该在主业之外再弄个秘密项目。那个项目至少能让你吸收圈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