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的共鸣器官有头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歌唱发声时,我们的声音通过我们体内的各个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就叫共鸣。想要有较好的歌唱共鸣,要注意发音器官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是各种共鸣的方法。
第一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发声侧重于头腔,在发声时,鼻咽腔和软鄂处的肌肉不可以过分收缩,要不然音波就没有流动的感觉,可以用哼唔练习。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口腔共鸣
声区是人声最容易唱的一个区域,口腔共鸣也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在平时训练口腔共鸣的时候只要自然的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颚自然放下稍往后拉,上颚有上提的感觉,口腔共鸣效果明亮,而且很容易打到头腔,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第三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常用在比较低的声部比较多,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