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父母吧,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吧。
这种付出是一种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宁愿自己受苦也要让孩子过得比自己好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似骄阳来的火热而炽烈,它像缓缓流动泉水,温柔细腻却涓涓不息。
去年采访的时候认识了一个乡镇干部,他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个新闻线索,主人公是一个残疾人,修鞋的,不同于其他残疾人的是他是一个“心尽足”,乐观积极的残疾人。听着他的描述,我的大脑飞快的转动着,心想挺有典型性的,就决定着去采访探探究竟。
3月10日,我随着乡镇干部去村里见了这位残疾人,他叫郝彦军,36岁,先天性右腿三级残疾,一个两岁半孩子的父亲,妻子因小儿麻痹后遗症也没有劳动能力。一进院门,我们径直进了他的“工作间”,看他拿着楔子和胶水在“上鞋底”,我靠前跟他打招呼,他咧开嘴冲我笑笑,急忙招呼我坐下。
他的笑容很真诚,像孩子一般,不似场面上的刻意。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不相信这个坐在我面前的小伙是一个右腿残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1.
一个10平米的小房间里,摆着一堆还未加工的轮胎鞋底,坐在小凳上的郝彦军拿起鞋底担在腿面上均匀的涂抹着胶水,然后熟练的把另一个鞋底粘上去,使劲的压一压。接着,他又拿起一个新的鞋底涂抹胶水,重复着前面的动作。看着粘好的鞋底,他偶尔抬头笑一笑,大多时候他都是一脸的认真,仔细擦拭、抹胶,一遍一遍,捧着鞋底像是捧着宝贝一般。
郝彦军从小残疾,七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看着母亲异于常人的辛苦,他从初中毕业后就跟着村里的师父学习上鞋底赚钱来贴补家用。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无疑,郝彦军从小都是懂事的孩子。
我曾想,假若我是一个残疾人,估计也是一个怨天尤人的残疾人,怨恨父母生下这么不健全的我,怨恨上天对我的不公,天大地大,为何要让我承受这般苦难。我肯定看不开,看不开我与别人的“不一样”。
然而,郝彦军并不这样想,他不自卑,也不自暴自弃,反倒拥有比常人更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说,“我就想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把日子过好”,听他的话,你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心非常要强的人。
曾几何时我们都这么倔强的说过类似的话,那时候,我们的世界很小,小的只能活跃在一个村子里,但却愿意相信自己是顶天立地、无所不能的。
而现在,我们的世界大了,翻了山出了村,看了很多地方的景,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听了许多各异的故事,却不再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反倒时刻期盼着有人能够替你负重前行,有人能让你绕道走捷径前行。我们长大了,懒了,心也惰了。
2.
一个人什么都可能忘,最不能忘记的是让他痛哭流涕、刻骨铭心、辗转反侧的事情,一旦他经历了心碎如沙的事情,当他匍匐的身体再次站立起来时,一定会坚固的无坚不摧。郝彦军的韧劲便是这么打磨出来的。
2014年4月,郝彦军的母亲因肾癌住院,妻子处在妊娠期,家里家外都得他照料,7月份,母亲病重去世。短短三个月,这个陪伴了他三十多年的至亲,从患病到治疗再到去世,就与他阴阳相隔了。试问,谁又能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呢?
郝彦军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和打击,对他来说失去的不仅是家庭支柱,更是他对生活的向往和活下去的勇气,此后,郝彦军一度陷入悲痛之中无法自拔。
时间过得很快,当他还未走出悲痛时,十月份他的孩子出生了,刚为人父的喜悦和责任又涌上心头。悲喜交加,半年之间他经历了生命中亲人的生老病死和新生命的诞生,于他而言,就像人生的一次涅槃和重生。
我问他,“当时心里压力那么大,精神几近崩溃,你是靠什么撑下来的。”
他说,“娃。有娃了,我得撑住,要不然娃咋办。我得让娃过得比我好。”
那一瞬间,我麻木的心脏就像是被针扎着一般,咯噔一下,随即眼里闪出泪花,我怕人看见赶紧低着头。在那一刻,他娇小的身躯释放出无穷的力量,充斥着周围的空气,让他的形象瞬间高大了。他的确很伟大,作为一个和我们的父亲一样普普通通的爸爸,很伟大。
是啊,在最苦难、最崩溃的时候,他的孩子就是他好好活下去的勇气,孩子就是他的希望。
这世间恐怕只有父母这个群体的爱是那么纯粹、深厚,是宁愿自己吃糠咽菜,衣不蔽体,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是只要想到孩子,所有的痛苦磨难都能承受得了。父母孩子一场,走走停停几十年,无论中途如何变故,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不会改变。
可悲的是,等我们醒悟,明白了这一世不可多得的缘分时,父母已几尽暮年。
3.
我想,恐怕再没有什么话比“要让娃比我过得好”更让人动容流涕。也没有什么比心中扎根的希望更让人勇往直前。
此后,郝彦军干活就更卖力了。天刚亮,他就起床做饭收拾屋子,饭毕洗好碗筷就坐在自己小小的瓦房里开始一天的工作,涂胶水、扎线,把一双双半成品的鞋底做好,从早到晚除了给妻子做下午饭,他从不休息。“我就想多干一点,把日子过好,这有娃了,咱得让娃比咱过得好。”憨厚的郝彦军说着,拍着自己沾满灰土的手。
靠上鞋底的收入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的生活开支,为了增加收入,郝彦军在镇政府组织技能培训时又积极参加,学习了修鞋的技术,用他的话说就是,“多个手艺多口饭吃”,粘胶、缝线、钉鞋跟、换拉链、贴前后掌,他都干的熟练又细致。因为技术好、活细、价格便宜,村里方圆五里的人都来找他修鞋,有的人更是常客。在冬天旺季的时候,一天差不多有一二十个找他修鞋的,热闹的时候修鞋的还要排队等着,一传十十传百,凡是需要修鞋的,都会去找他。
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来源于内心的力量,郝彦军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的心是充满阳光的,他从未想过要靠任何人,也从未想过破罐子破摔。
他在命运的九曲回肠中不自卑不自弃,在他的心里,他就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撑起自己的小家。而我,不得不佩服他这种源自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