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蔡颖卿的《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分享给大家。
初看作者把厨房比作剧场,觉得实在是一番新颖的论调。但细细去思考,发现其中的道理却是鲜明的——水深火热的厨房现场堪比剧组,而最后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料理则与观众欣赏的剧集一样。
虽然一直都会做菜,但是并不喜欢。然而,当妈妈过后,想着以后要给孩子做最健康美味的料理,也就开始日日在厨房泡着了。
可是厨房啊,如何在厨房这不大的空间里游刃有余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1.享受每一次下厨
作者写道:“做菜是一种表演,但观众不一定是别人,如果你把自己也当成重要的观众,珍惜每一次做菜的机会,享受每一段从思考到完成的过程……”
我母亲的厨艺一直都不稳定。我曾笑言:“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你做的菜就好吃;家里没客人的时候,你做的菜就很难吃。”细细想来,就如作者所说,我的母亲在家里没客人的时候,就把下厨当做完成任务,做熟就行;而当家里来了客人,就铆足全身力气,全力以赴地完成表演。所以厨艺发挥才一直都不稳定。
可见,我的母亲并不是一个享受下厨的人。
2.勤练习,多思考
任何一项技艺都离不开勤奋的练习。
“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常用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天天读课文背单词,以此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在厨房,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单纯的练习肯定是不够的。古人说“成竹在胸”,下厨这事亦然。
一餐饭要做什么菜品,需要备什么菜、调料,需要用到哪些厨具;怎样安排备菜做菜的先后顺序,都是需要脑中有构思的,也是需要多多思考的。
需要思考的不仅这些。如学习一样,在厨房里,也需要不停反思成功和失败,最忌讳的就是“艺术感”和“随性”这样的说辞。
3.养成计算的习惯
我的父母辈做饭通常一顿做很多,然后不停地吃剩饭、剩菜,剩到最后终于坏掉了,然后才万分惋惜地倒进垃圾桶。我常常想:为什么不做得恰恰好够吃呢?
因此,我特别同意作者的“养成计算习惯”的观点,也在厨房中实践着这个观念。我开始学着根据家里人的饭量去做饭,然后把每餐的菜品搭配得营养均衡。
计算还要引申到买菜这件事上,一定要根据自己做菜的量去买菜,不要受到“折扣”的诱惑,不然,就会做出“节约的浪费”这种事来。
4.学会料理食物
作者在本书中梳理了刀的使用方法,食物各种切法,油、火、水的运用,“煮、蒸、煎、炸、烤”几种烹饪方式,如何调味,如何摆盘,最后还指出了在哪些地方避免下厨失败。可以说,这是一份很完整地厨房指南。
难得的是,作者不是单纯地一板一眼地写教科书,而是非常富有人情味地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各种事例娓娓道来,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5.学会打扫厨房
相信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对这句话不陌生:“……叫他洗碗,他就真的只洗碗……”通常,在男性清理厨房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是典型的不会打扫厨房。
作者在书里列出了十几点清理厨房的Tips,都是平常难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厨房,就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地方,需要养成良好的小习惯,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这场水里来、火里去的烹调活动,把下厨这件事变得浪漫起来。
6.实战操作
跟着作者学会了以上五点,再对着食谱,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当然,作者也花了2/3的篇幅来写食谱。
不同于普通得食谱,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文字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蕴含在食物和料理中的原理,把“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个观点贯穿其中——这正是一本适合现代年轻人的料理书。
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虽然喜爱美食,但却疏于厨房;虽然喜爱美丽的餐具,却没有好的厨艺。如果想开启厨房这个生活中最重要的场所,那么跟着《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这本指南,是个不错的选择。
热爱生活的人,必定热爱美食,而他们,最终一定会爱上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