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今天,邻居一家大包小包的回老家过年去了。

跟我们打招呼,说年后见,猛的一听,感觉时间竟然还挺久远,因为每天我家小子都会和他家姑娘一块玩耍的,这下可好,估计十天半个月地没法一块玩了。

说到回老家过年,结婚后都还回去,好像是有了小子后,就不那么固定了。

虽说现在老家不是那种土坯房了,但没有暖气,还是冷。虽然有了空调,但那种感觉还是没法和暖气持续的热相提并论。

但父母呢,依然还是想回去过年,因为在村子里,有些他们一辈子的记忆,相反,在儿女家,他们倒是觉得是在外地,回到老家,那才是家。

老家不小,宅基地嘛,一个院子,可以看星星的……。但农村嘛,尤其是在寒冬腊月的时候,那种刺骨的冷,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到的。

这些年,父母在外帮着我们带孩子,常年累月的,反倒是回老家的次数一年下来很有数了。儿女们忙,忙工作,忙家庭,那么父母就以孩子为中心啊,围绕着孩子转啊。所以,回老家就得趁着孩子有空的时候了,那就很少了。

也正是因为在外待久了,无论酷夏与寒冬,逐渐地父母也适应了城市的环境和节奏,以及属于城市的温度。

就说我吧,我从15岁开始就不在家住了,常年读书在外,到后来考大学出来,然后参加工作,能正儿八经地在老家住一段时间的次数很少很少了。

慢慢地,逐渐地,对老家的感觉也模糊了起来。我这么一说,有人可能就会觉得我矫情,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怎么着?对农村就置若罔闻了?

我就是在我们村子里的小学念得书,我们一个年级就一个班,三四十人吧?!历史那么久远,都给忘了。到后来,我们那一级就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考上了大学。其余的貌似有两个人念了中专,剩下的都留在了农村。

不是说留在了农村就不好,反而是有的早年小学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打拼的人,现在却过得非常好!

因为念完小学能接着念初中的,就少了。到了镇上的初中,都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学生的集合。能凑在一个班里的寥寥无几。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这些继续念书的,和选择放弃读书而在社会里打拼的人,见面的次数就少之又少了,三年初中下来,你说,我们还有什么聚会的意思?再有三年高中读完呢?

有的人那个时候都可以结婚了,而继续读书的我,却依然是个傻大个,就会读书,仅此而已。

你说,即便是一个村子的人,见面了,除了打个尴尬的招呼之外,还能聊些什么?

所以,我现在对小学同学都很陌生,别说相貌了,就是名字,能叫上来的,也没几个了。

能够记住的,在头脑中时常想起的,都是些家里和小学里的特殊时刻的事情了。

比如说,每年的大年初一,我们都要拜年。初一这一天,哈,热闹的很,满大街,满胡同都是人,都是你来我往得拜年的人。本家的,或者不是本家的;同学的,一个胡同关系挺好的,彼此都能瞧上眼的。那么,就得互相拜拜年啊。

说几句客套话、喜庆话,拉拉呱,嗑瓜子,听听鞭炮的声响……,大家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喜庆的笑容。

那个时候,对过年是期盼的,可以穿新衣,吃好的。

我们家孩子多啊,本家的平辈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在初一的一大早聚拢到我们家来,先集合,然后我们组团一块去拜年!一个小团体,一个小队伍,现在想想,蛮开心的。用今天的情景一对比,当年就是浩浩汤汤!

我们这个队伍,挨着家,去拜年。我们小,那么我们就只去本家拜年,哪怕是一条胡同里的其他户人家,我们也是不去的。

拜完年后,我们就聚在一块,打扑克牌,够级!一玩就是一天,到了晚上还可以继续,大人不管,因为初二就不成了,每家都会有亲戚来了,都得伺候亲戚去了。所以,初一,就是我们最嗨的一天了。

及至后来,人越来越少,成家的成家,出嫁的出嫁,我们当年的拜年队伍貌似是“青黄不接”了,断层了,大的大,小的太小,以致于拜完年后我们都没法打够级了,因为凑不齐人来!

再往后来,就更难凑在一块了,当兵的当兵,回不来啊。

再往后来,大家都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有了孩子了。当然,也各自在不同的城市了,因为过年,还能偶尔地凑在一块聚聚。这是在大家都回老家过年的境况下,前提下。

有了孩子,仿佛就成了我们不再回老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怕孩子不适应,温度低嘛,太冷,万一冻感冒了可咋整?!

于是,兄弟们难得能聚在一块了。

彼此都成了茫茫人海中的一粟子,因大家族而出生聚在一起,因小家庭忙碌而各自浪迹天涯。

现在的情况就是,农村人口越来越少,不管是考学出来的,还是打工、创业出来的,都在往城市里走,毕竟城市的环境要更好一些。

中国的爱心是往下传递的,都是为了孩子,父母也得跟着出来啊,带孩子带孩子嘛。

即便是留在农村里的人,也选择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安了家。

于是,现在回到老家,基本上老人还能认识几个,其他的,都“儿童相见不相识”了!

以前,中国农村都是以家族而聚居在一起。

现在呢?所谓的家族日渐衰微,都“分裂”了出去,为生活,为工作。

所以,我这一代,回老家过年,纯粹成了一种向过去的致意了。

而那种记忆是如此的美好和难以忘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吃完饺子,全家人穿好新衣服,等着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小辈们先给在家大人拜年,然后奔出家门,涌向本家给大家伙拜年,这年...
    如释笔记阅读 1,040评论 0 0
  • 乡间纪事之拜年 在农业社会,一年中最大的事情,不是讨生活的艰辛,不是收割庄稼的辛苦,更不是刮风下雨路途泥腻的狼狈,...
    菱角满塘阅读 1,527评论 1 1
  • 期盼已久的新年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来到了! 凌晨一过的迎新鞭炮,和大清早的迎神鞭炮,这一夜是喜庆的,是欢腾的,是宣...
    琉球漂客阅读 3,816评论 3 4
  • 又是一个无聊的春节,跟南方朋友聊天谈起各地过年习俗。我家是河北邢台农村,过年的习俗是家家户户给长辈拜年磕头,大年初...
    李杨506阅读 5,185评论 0 0
  • 1.黑眼圈 因为本人长期受黑眼圈的困扰,所以在网上试过很多方法,用过很多眼霜,但都效果不太明显,而且时间周期也很长...
    JustDuang阅读 4,082评论 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