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读书笔记
今天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
他的勇敢和坦诚,对他来说,好像自己“我没有什么不能说的,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没有什么可以修饰的。”
季老就很诚实地说,“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
这让我想起了前两天听到简友文章里的一个观点,他说“感觉没有写作素材,不是真的没有素材,而是我们不敢写。胆量永远比能力更重要。先有胆量,敢写,多写,然后才有能力。”
我自己写随笔的时候有些时候发现自己的一些小心思就不敢表达出来,害怕自己龌龊阴暗的那一面被读者发现了,没有胆量写出来。
没有胆量,就在遮掩,就不够坦诚,就是带着镣铐在写作,就是把自己圈在一个笼子里,就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很难达到突破。我认为,我目前做不到坦诚,因为总是忍不住修饰。这一点不是说,我把全部的自己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我的观点是,我们露出来的那部分尽量不要美化和修饰。
前两天看有新闻提到余华的访谈,我觉得这个人也太有意思了。也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一个行走的段子手。当有评论家说他“文风简洁”的时候,他说,那是因为他认识的字少。有人因为爱惜羽毛,名位越高就越有顾忌,有人则是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随性,随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有的人路越有越窄,有的人路越走越宽。心宽了,路就宽了。
读季老的文章,读自序部分读出了他对人心人性精准的把握。果然是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都多。他懂人性,所以他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选择了理解。他理解那个时代的那些人,很多都像是喝了迷魂汤,异化为非人。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
自序部分主要是介绍推迟出版的原因,在原因中提到自己没有报复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的宽容大量,而是我理解当时社会中人的处境。也说明了自己被牵扯派系争斗中的原因,是自己犟脾气说了几句真话。
也介绍了书写的经过,自己书写的原因。首先是在等那些受迫害的人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其次,是等那些迫害人的人主动站出来表露下自己折磨人的心态和过程。
最后,因为他自己是受迫害的人,想让人知道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不想让历史重演。
我认为,主要是一种文人的自觉和责任吧,而且作者心中有不平之气,一是担心犯错的人再次成为跳梁小丑跑出来害人,一是希望祖国能够以史为鉴。
今天阅读有些推后,主要是因为没有赶早,结果赏识孩子没带回来,只能另起炉灶。本来有些烦躁,不过当我读进去之后,当我去思考作者写了什么的时候,我就清楚了很多。
另外,换着读也不错,换换脑子,换种思维,利于理解和消化。我发现由于自己阅读和写作吧,课堂掌控能力超变强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