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背后是价值观,执行的背后是计算
缘由
自己从小就不喜欢跑步,后来因为在跑步中尝到了甜头,同时受到启发,所以希望自己有场马拉松体验的经历。
小时候因为胖,觉得跑步很累人。体育活动,多是打打篮球。篮球的球技也不怎样,班上同学自己玩玩而已。
刚工作时,因为人生地不熟,因为社交的关系自己去各种球场串门过。不过球技不佳,时时被虐。为了维护小小的自尊心,再加上工作业务不多,时间充足,所以选择群体合作小的跑步作为自己的业余活动——就是选择个体育活动释放下体内“洪荒之力”。
一开始还真只是为了混个时间,可没曾想,一天天的运动居然让自己瘦了很多,而且精神也为之一振。所以,日后自己就时不时地在单位院子里跑,悠悠闲闲,舒舒服服的。
跑步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跑,浑身就觉得不自在。不过即便如此,自己也没想过要去参加马拉松这样的比赛,更不会专门买专门的跑鞋以及上网去查攻略。
跑步要那么复杂干什么?
直到发现春上村树有一本叫《当我跑步时我在思考什么》的书里介绍他跑马拉松的经历:直到自己因为不注重跑步时的护养,身体出现强烈反应;直到周围有很多人在朋友圈里晒自己跑各类马拉松成绩的状态;直到听说有些公司还专门看求职者有没有马拉松成绩。。。。。。。直到这些与跑步相关的事充斥在眼前时,我的心动了:
我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做些“动感”的、让自己心潮澎湃的事。
半程马拉松就是其中一个。
报名
因为之前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所以在报名时显得比较纠结。后有感动漫《犬夜叉》中故事的热血,联想到年初立计划时的初衷,最终决定依然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
今年年初写年度计划时,将参加半程马拉松列为重点项目。而且也断断续续在做准备,比如去健身房健身,间断性的跑步,查阅相关书籍等等,但真到报名的时候,自己还是犹豫了。
一来,觉得未知的成分还是比较大,之前没试过嘛。二来,怕身体承受不了。三开,是选项间的纠结:5公里跑,太短了;全程马拉松,难度有点大。半程呢?之前没试过啊,会不会很难完成?
在徘徊犹豫的空档,看了一部老动漫《犬夜叉》,青春、热血、魔幻类型的。故事大致说男女主人公一开始是死对头,后来因为要去拯救世界,所以不得不组队打怪。一路上降妖除魔,自己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两人的情谊也越来越深,最后打败大boss后,两人最终在一起,辛福甜美的在一起。这个老掉牙的剧情突然提醒我:
呦,哥们儿,青春就是要用来去痛痛快快地体验的啊。没有年少时充足的体验,哪来中年时的定力与定见?如同那句话“你世界都没有去过,还谈什么世界观?”
年初定计划时,可是说:“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做些“动感”的、让自己心潮澎湃的事。”试问,若真要参加比赛,哪个项目更能让你心潮澎湃?
——半马哈!
得,就是他了。
感悟:训练的第一天
雾霾天,不想去跑步,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当天任务,并通过计算坚定了完成半马的决心。
不想去跑步!
不想去跑步!!
不想去跑步!!!
结果,我还是在机器的节奏下,完成了既定任务,虽然方式是走的——因为我想看看我用走的方式一公里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个新奇玩法哈,值得一试。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原来我快走10分钟就能行一公里,那半程马拉松按这个速度看,大约三个半小时或者四个小时之间用走的方式就可以完成。
这?!推算出这组数据后我很吃惊,同时也很兴奋。我大学里用两天的时间完成过100公里毅力行走活动,我最近又用三天时间骑行绕青海湖一圈,据此我的体力和经历都超过“走完”半程马拉松的体力要求。
而且,我参加这项活动不是为了取得名次,不抢时间啊,他是我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描绘和践行,后者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生一世。
所以,思考到这里,我觉得半马的选择非常明智,而且自己很有信心能完成它。
总结
要想决策时不瞻前顾后,就要有原则,有定见,有前后一致的价值观去做指引。但让决策真真落地的不是满腔热血,而是对事件乃至全局的精细思考。
万事万物,表象万万千千,本质又有相通的部分。与其追逐变化,不如守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