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学员发了一条她14岁女儿的诗:
亲爱的妈妈,为什么你明明很爱我们,却言语激烈?
亲爱的爸爸,为什么你明明很爱妈妈,却总板起来一张脸?
老一辈的感情,我真的无法理解。
学员在感概,从女儿的诗看到自己的缺点,但是爱要如何表达?
今天早上我读了一本书《非暴力沟通》,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如何体会和感受?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非暴力沟通,并且细致的分析了到底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
书里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从小到大她就告诉我,送别人东西一定要把你舍不得的,最好的送出去,自己留下来不好的没关系,给别人一定要给好的。妈妈是教会我为人善良的第一位老师。但是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个急性子,一着急就不太注意言语表达,我曾经就受过伤。
大学的时候,我每年都拿奖学金,拿到奖学金就想给家里人买礼物,第一个人想到的当然是妈妈。大学第一年,我给妈妈买了一件橘黄色的毛衣,拿回家,她看了一眼,直接说:“以后你别给我买衣服了,这件衣服领子太低了,我不喜欢的。”
女儿对妈妈的爱,不会因为她一句话停止,大二放假,我又回家,给她买了一件高领外套,为什么给妈妈买衣服,因为她这辈子,不好吃,就喜欢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我了解她。礼物拿回家,她看了一眼,忍了一下,最终没忍住,对我说:“以后你别给我买衣服了,这个领子那么高,我不好穿的。”
大三,我继续尝试给妈妈买礼物,依旧是衣服,这次我买了一件中领的,心想妈妈不会再挑剔了吧。谁知道回家后,妈妈告诉我:“我不是说,不让你给我买衣服吗?怎么又买了?你这个衣服套头的,我穿着不方便的,我喜欢穿方便穿脱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给妈妈买衣服了,过年过节回家,直接给她钱,这样她喜欢买什么就买什么。
结婚生女,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爸爸妈妈也来我的城市帮我带孩子,对他们依然心存感激,原本我以为我忘记了以前的事,后来有一次,我外出吃饭,心想着东西好吃,带回家给爸妈一份,谁知道妈妈在一旁唠叨:“我们都吃不完,你干吗带回来这么多东西,自己吃不完就不要点那么多。”委屈,气愤,埋怨……一系列的情绪突然如潮水一般占领着我的大脑,我大叫:“你就是这样的人,不知好歹,以后我再不给你买东西了。”说完我摔门而出。
书里说: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去年妈妈生病住院,在医院里整整住了一个月,为了更好的照顾她,我和爸爸决定不请护工,我和他亲自照料妈妈,轮流值班。
那一个月我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妈妈得的是抑郁症,整个人一个月瘦了28斤,最开始我有责怪爸爸,平时我们住楼上楼下,那段时间,妈妈总躺在床上,我以为她不舒服,就没打扰她休息,但是爸爸是和她最亲近的人啊,妈妈的反常他应该留意到,这件事我心里责怪了爸爸很久,但是后来我又开始责怪自己,住的那么近,却没有留心到妈妈得了病。
后来妈妈康复出院,我心里的石头算落了地。
妈妈有一次和我吐槽,说爸爸是不是进入了更年期,经常一个小事就发火。我问她:“那你怎么处理?”
“我还能怎样?他发火,我就走开,等他气消了再说呗。”
书里关于“愤怒”给出了一个观点: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愤怒是希望他人因为内疚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
简单来说,很多人的发脾气是想引起对方重视,并且希望对方改变。但是我们有很多沟通方式可以解决问题,愤怒是一颗暴力的种子,驱使我们去惩罚别人。
小霜的妈妈,是我少见的脾气好的妈妈,我曾经问过她:“阿姨,你难道没有特别想发火的时候吗?”
阿姨笑笑对我说,我也有啊,但是我清楚,发脾气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有一套可以控制自己脾气的方法。
第一步:觉察到自己要发火了,深呼吸
第二步:留意我们的言语指责
第三步:内在对话,了解自己发脾气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四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没有满足的需求
天呐,现在回想起来,和这本书介绍的表达愤怒的方法竟然一模一样,怪不得说,高手在民间。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不会表达需求和感受的。拿几个妈妈常说的话做例子。
你咋老是忘记关门!又是你没关门
(这时候妈妈只表达了她的不满)
可以带出需求的表达:你老是忘记关门,这个行为让我没有安全感,下一次一定要留心。
你总回来很晚,心里有没有这个家?
(这里的指责并没有告诉爸爸她的需求)
可以带出需求的表达:你总回来很晚,让我很担心,我希望你下次可以早一点 回家。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求。
此生,能成为一家人,就是缘分。
语言可以成为春风,也可以成为刀子,一旦我们觉察,改变,我相信我们的家庭生活会更加和谐。因为我们心里原本就住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