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乌克兰作家安德烈·库尔科夫的《企鹅的忧郁》,结局的神转折让我觉得有点懵逼。
《企鹅的忧郁》这本书是kindle广告页推荐,《纽约时报》盛赞这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黑色幽默杰作。那时我正在看春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下一本还不知道看什么。
小说的主角维克托是一个不得志的小说家, 他的理想是写长篇小说,但实际上他只能写非常短的短篇小说,短到稿费不足以维持生计。有一天他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投到一家什么都刊登的报社却遭到拒绝,碰运气地投稿到《首都新闻报》却获得总编辑的约见,总编辑给他一份报酬优渥的工作——讣闻记者,实际工作内容是为还活着的政商名人无中生有地编写死后的缅怀文。维克托的第一篇缅怀文就获得了总编辑大肆夸赞,他在这份工作中收获了成就感和丰厚的报酬。当他的缅怀文陆续登报之后,维克托开始发觉事情的不对劲。一次偶然的机会,维克托在总编辑的保险箱里面发现他写的缅怀文,上面有别人批注“批准”和日期,其中有一张除了“批准”和一个已经过期的日期外,还多了另一个人的笔迹“已办”,维克托意识到自己卷入一场有计划的谋杀之中。
再来说企鹅米沙,它是维克托从经营不善的动物园里面领养出来的,患有先天心脏病和忧郁症。作为一只企鹅,它在整篇小说里面当然是没有说过一句话,有的只是一些动作和姿态的描写。
维克托意识到自己卷入一场阴谋后,尽管非常害怕,但是又无法拒绝继续工作。之后维克托和米沙受邀参加缅怀文主角们的葬礼,理由是米沙的肤色像穿着燕尾服。和写缅怀文一样,维克托厌烦了出席葬礼,但困于威慑不能拒绝,最后对方妥协,维克托可以不去,但米沙需要出席,米沙也因此感冒了,严重到需要手术将患病的心脏更换成一颗3、4岁人类儿童的心脏。维克托决定在米沙康复之后送它回南极。
就在米沙接受手术和恢复的期间,维克托发现自己成为另外一个讣闻记者的缅怀文主角,并被杜撰成一个主导政治阴谋的重要人物,死亡方式是用手枪自杀,他知道自己即将被谋杀。
在约定送米沙回南极的当天,在约定地点,负责人问他:“企鹅呢?”,维克托说:“我就是企鹅。”
故事结束。
维克托看似选择了一份工作,实则被安排了人生,甚至生死;
米沙不管是在动物园、维克托家、回南极,还是被出租参加葬礼,这些都不是它自己的选择;
维克托和米沙的互动和牵绊贯穿整本小说,其他人物的介入推动者故事的发展,但无一例外地,每个人物都因为无可选择而做了某种决定,而这个决定又决定了自己或着别人的命运。
重要人物如人类米沙(和企鹅同名)疑似从事讣闻相关的刺杀工作,但是因为知道太多内幕被追杀,不得已将女儿索妮娅托付给维克托,最后杳无音讯。
大人物如总编辑看似是背后的推动者,实则有更强大的力量在指挥他,同时也遭受着另一股强大力量的追杀。
小人物如谢尔盖决定去莫斯科当兵却殉职了,出事地点不在莫斯科,他不想去,但是服从命令去了。
等等。
“魔幻纷乱的社会中,个人的生活无可选择或者有所选择。”
整篇小说的情节荒诞离奇,又带有黑色幽默色彩。企鹅米沙在维克托的内心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不惜违背伦理道德为它换上儿童的心脏,但是当维克托意识到自己即将被杀害时,却抛弃了米沙。这个情节设计我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