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宝宝呱呱坠地,直到TA可以独立为止。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宝宝们的“支配周围人”阶段。
因此,宝宝们通过自己的哭闹,来支配自己的周围人,以达到满足自己的需求。
宝宝出生后,开始就要探索这个世界,TA们都需要接受周边人的帮助。而宝宝们,所面临的外面世界(我们成人),对其是时而索取,时而给予,时而适应,时而对抗等。
在这个相互交流过程中,宝宝们会面临很多的沟通阻碍。
而宝宝在遇到这些阻碍时,如果在我们成人的不恰当的引导下,会给宝宝长大后,进入成人时期性格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整个不会言语期间,宝宝们都是通过哭、闹,表情,手势等,来完成与成人相互沟通与交流。
哭,就是宝宝们对外的一种沟通语言。
因此,作为父母要平常心来对待宝宝的哭。
但是,由于在国内特定的环境下,多为独生子女(生育主力军)父母,在自己幼年时期就缺乏看护弟妹或得到过类似的帮助的经验。
很多初为人父母,更多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保姆(月嫂),或爷爷奶奶辈照看。
据我多年观察,不让孩子哭(舍不得孩子哭)是大部分家庭常有的:
宝宝的父母对自己宝宝子的养育和教育话语权,常常被其长辈“夺取”部分;
月嫂或保姆,要确保孩子不哭为第一位(因为孩子哭了,意味着你失职,所以才有给婴儿喂食安眠药的案例)
爷爷奶奶辈带孩子,是看不得孩子哭,因为心疼。
以上三点的核心,就是爷爷奶奶辈参与看护婴儿(孙辈)太多。
他们(爷辈)是阻碍宝宝全面健康认识和学习周边环境的幕后黑手!
也正是他们(爷辈)过于强势,所以,孙辈也就可能被过分溺爱,性格同样也会被弱化。
因此,强烈建议:
宝宝是父母自己生,父母对宝宝的生育、养育、教育有绝对的话语权。(建议事前就要学会与长辈沟通好)
保姆(月嫂)与爷爷奶奶等,只可以在宝宝养育和教育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宝宝该不该哭?
首先,我的观点是该哭的时候,就该让其哭。
哭本身对宝宝没有坏处(不哭坏处多)。
1,哭可以增加宝宝们的肺活量;
2,哭声可以判别宝宝的健康状况;
3,哭有助于宝宝的消化和吸收
当父母把宝宝的哭,作为一种语言(沟通工具)来理解和对待,那么,哭的事情就好理解。
哭,是人的生存本能。人类在进化和演变过程中,哭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计划生育之后,人们物质大大改善,家庭富裕了,家里富余的“老人”人数很多。
外加现在国内天然的照看小孩的氛围,导致一般家庭宝宝出生,最少有4个爷爷奶奶围着,外加父母,就是6个人。
很多家庭,也就是父母之成为了生宝宝的“工具”,生完后就有4个爷爷和奶奶,外加1-2个月嫂,来轮流看哭这个小宝贝。
宝宝哭的功能,就被弱化甚至被剥脱。
如何辨别宝宝的哭?
当宝宝在某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时,或者身体感到不适应时,会通过哭声来与外界沟通。
比如:
饥饿了
身体不适,如尿湿了,身体有湿疹一类痒等;
鼻子塞住了(引起呼吸不畅)
需要陪伴时
一般来说,母乳喂养,采取按需喂养就好,但一次要喂养到饱。具体喂养细节,留在以后专门来讲。
对于身体因为尿湿等,勤快更换尿布,每日及时给小宝宝做清洁护理,养成习惯了,只要回应了宝宝,并及时帮助解决了就没有问题。
对于需要陪伴,只要在其身边,让其感到安全感就好。最好方式就是小宝宝躺在床上玩啥,而不要抱在怀里。
有一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在婴儿期是比较容易发生,就是婴儿的腹部肠绞痛。这个情况怎么判定呢?
那是属于闹的范畴。
也就是,常规的哭,已经轻轻陪伴呵护,没有很好的回应情况下,父母要能很好鉴别出来,已经不是哭,而是闹的情况。
如何处理宝宝的闹?
宝宝在很小阶段,只能通过哭声来唤起周围人的注意。由哭转为闹主要有以下情况
身体疾病引起的闹(如发热,肠绞痛等)
因为某些需求没有满足,通过闹来达到目的(如需要抱在怀里)
对于第一种情况,居家必备一些如体温计(判断是否发热),还有学会一些简单方法,帮助宝宝缓解肠绞痛等。
为何要在家里,预先测量体温,就是要有个是否去医院的判断。
请记住:
医院是个具有很糟糕的周边环境的地方,对于新生儿来说,杀伤力很大的,因此,能不去医院尽量不去。
对于如何测量体温,可以百度一下,或者以后写专文来说。
对于没有体温升高情况下,婴儿还是持续哭闹。
要首先想到宝宝肠绞痛,这个属于常态,一般3个月以后就会正常,不用担心。简单操作方法如下:
让宝宝平躺在半硬的床面;
在环境温度合适(大约摄氏28度左右)情况下,帮助宝宝解开厚的衣物;
对宝宝腹部做顺时针抚触动作,注意轻缓
必要时可以喂食一些有助于缓解肠绞痛的滴剂
特别注意:
对于哭闹难以解决的,或难以判断的,应及时寻求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
对于明知的一些非身体因素的哭闹,父母应该学会拒绝。(一般哭一会就会好,如闹睡等)。
但是,由于爷辈的干预,很多宝宝,就此过上了抱在手里不断晃动睡觉结局,宝宝睡不好,大人累趴下。
这就是过分溺爱的结果,也是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宝宝的哭到底是要不要干预?
关于宝宝的哭,父母究竟该如何应对合适呢?
没有标准答案,合适就好。主要是根据符合孩子未来发展的性格需求来。
在美国的儿科医生中,也有2种声音:
坚决不要抱,哭是自然现象。尤其是以年长的一代医生为代表,其观点是,宝宝哭是自然现象,现在一哭就抱,属于人为的破坏。
想当年,我们的祖辈,小孩生完,喂食好,还要去做事的。哪有功夫来管小孩哭呢?现在过多的干预是违反自然规律。看似也是有道理。
第二个意见是,哭还是要抱抱的。理由是给与宝宝更多的安全感。
我的意见是:
在确保宝宝没有疾病的情况下,尽量在哭的时候少抱。若发现哭声不对,或者有健康问题,适当的安慰和抱起来是需要的。
这个要求会有点高,但是只要作为父母多用心,就可甄别出来。
这样做好处,有2点理由:
孩子从婴儿期开始,直到成人阶段,是对周边人逐步慢慢不控制的过程。
孩子控制周边人方式是两种:示弱和示强。
示弱就是装可怜
示强就是装坚强
这2者最好达到均衡,抱多了就会不断强化了婴儿装可怜(通过这个行为来示弱)来唤起周围人对他的注意。
示弱行为是婴儿期很明显的心理活动。
关于示弱和示强,留在下一篇细讲。
当你可以从人性(心理)层面,一开始就给自己宝宝塑造健康的性格。那么,孩子的未来一定是很美好的。
这也是“三岁看到大”真实含义的一部分了。
最后祝愿您和孩子可以和平相处,每日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