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不是思维过程。如果你试图思考另一个人的感受是什么,你就让自己偏离了共情,偏离了与他的联结,共情一定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确实,思维可能会妨碍或冲淡共情的纯度和力度。
如何做到共情,我们的任务并不是首先培养共情方面的技能,而是应该停止做那些妨碍共情的事情。
这四句话,不是我们在“共情”时应该说的
1、“我完全明白你的感受,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
2、“你如今并不是最坏的情况,事情总有更坏的可能。”
3、“乐观点,也许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4、“你不觉得是时候遗忘过去,向前看了吗?”
那么,如何经由别人的情绪去体验其内心世界呢?我把这个过程归纳为觉察、接纳、传递三部曲。
完整的共情心包含许多层次,“就好像俄罗斯套娃”,由内到外,一层套一层。最内部的,是“情绪感染”,这是一种最初级的共情心,比如小孩子看到大人们吵闹,自己也会哇哇大哭;情绪感染是无意识的,是可以瞬间触发而不经过思考的。“俄罗斯套娃”的次一层则是“感同身受”或“为他人着想”,这一环节是共情的核心部分。这一环节也是无意识且瞬间发生的,另一个个体的感情会激起我们自身的感情。但比情绪感染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在心里会重现他人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即“身体先进入角色,大脑才慢慢领会”。第三层是同情和关心,对他人提供“定向帮助”的行为。共情与同情。与共情不同,同情牵涉人类理智和思维,是有意识的。共情心强的人不代表同情心也强,前者需要你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后者需要你提供帮助,认真思考并付出行动。
我的侄子快三岁时,有阵子晚上老是闹着不肯上床睡觉,而且经常会给出一些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比如说,我饿了呀,我渴了呀,之类的。以前我就会问他:“噢,那你想喝水吗?你要吃什么?”可常常东西拿来他又不吃了,有几次差点都把我惹毛了。
当时我也觉得很苦恼,孩子明明已经困得东倒西歪了,为什么就不想上床睡觉呢?后来我尝试代入他的角色,才突然意识到,他的情绪根本不是来自于他所说那些需求,而是“我入睡有困难,需要协助”。
之后有一天晚上,阳阳又开始闹觉时,我就说:“嗯,你是不是有点困但又不太想睡觉啊?”他说:“嗯,不想睡觉。”我接着说:“的确是,有的时候想睡却睡不着是挺难过的。”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就躺在我怀里,身子软下来了。我又接着跟他说:“要是我握住你的手,你会不会感觉舒服一些?”他没怎么回答,我就把他放在床上,牵着他的手,摸着他的背,结果没一分钟,他就睡着了。共情有时就会像点穴一样,一旦说中了孩子的感受、原因和愿望他的情绪就会流动起来,孩子就不需要用这部分能量来攻击自己和别人了。当你可以稳定地和孩子的情绪对接,你就可以向孩子传递理解,让孩子知道,你是被看见的。有时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比如知道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是因为(情绪的导火索)。而有时,只是需要会心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个牵手。让他感受到他的情绪有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