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大家饱含激情的杀入水果电商领域,却遭遇各种打击,最终含泪离去,伤透了心。
水果电商到底有多难做?我们来聊下这三个问题:
1. 风险没有优化:就你知道原产地直采哦
2. 综合人才缺失:又要会卖,又要会买
3. 决策机制局限:假如人人都是老板
水果流通
传统水果流通是这样的:果园-田间代办-产地一级批发商-销地档口一道手-二道贩子-水果店-消费者。
由于环节比较多,层层加价,最终表现到了消费者手上2-3倍甚至更高的售价。
很多电商公司说这不是我们正擅长的嘛,缩短流通环节,枝头到舌尖,消费者肯定爱的我们不要不要的。于是纷纷跑到原产地,包园子,忙的不亦乐乎。
结果呢,卖得完还好说。卖不完的,放在仓库里一天天的烂,最后全拿去倒河里。大家别笑,我相信这个是很多水果电商公司干过的事。
回到传统流通方式,为什么没有被颠覆,我认为底层逻辑是通过一层层的流通,把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往下转嫁,每一个环节只承担一小部分的风险和损耗,这个风险是相对可预见的或者在承受范围内的。
所以流通的本质是在对抗水果这个鲜货的时间风险,烫手山芋要尽快转手出去。
有点像击鼓传花,作为参与者,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把到你手上的花用甩给下一家,这样获得自身的安全。水果不能停止流通,除非你是通过你对行情的理解,刻意为之。
这里又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其他行业的案例。风险是没法被消灭的,只能够优化和转嫁,举个例子,美国次贷危机的就是一次风险风险转嫁的案例。房地产公司怕老百姓还不起贷款(当时购买房产的确实很多人根本没能力还),就把资产做成抵押债券给了银行,银行也怕风险,就把这些债务也做成抵押债券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把这些债务想办法做成一个个金融衍生产品转给普通消费者。每个环节都能获利,然后获利的同时都在想办法把风险转嫁给更下游。
是不是跟水果非常相似。
如果你是个平台型水果电商,那不用考虑这个层面。因为你大部分的风险是水果发不出去货,发出去的货质量不好这些问题。如果是个自营型水果电商,这里面就有的说了。原产地进货,进多少?进少了导致时常缺货,消费者体验不好;进多了卖不完,眼看着烂。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卖不完的货就不是几个点的损耗了,可能就一下上升几十个点了。
所以水果电商在模式设计上,如果你的出发点是想绕开各个环节,这个出发点本身是不对的。如果能够通过电商或者互联网的特性,来降低水果本身的流通风险,这个才是电商能带来的独特价值。
人才打造
第二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水果电商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我以前一直从事化妆品行业。作为标准品,化妆品的供应链工作基本就是根据销量来确定采购成本,量大就折扣大。你可能做几个亿的盘子,几个采购就行了。所以化妆品电商人才需要的能力更多的是偏互联网能力,懂营销,懂消费者心理。供应链端跟渠道销售这一端靠能力的比例可能是30/70的比例。
但是水果,你会发现供应链的这一块的能力要求比重大大上升。怎么采摘,怎么保鲜储存,如何运输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各种变量和不确定性。不像化妆品,就算涉及到生产,无非是跟几家稳定的工厂谈好合作,确定含量成分和标准。所以对于生鲜电商人才的要求,供应链能力跟渠道销售能力两块的比重可能是50/50,甚至供应链这端比重要更大。
所以你的团队力,懂销售的人要懂货,懂货的人要懂得卖。但是回到现状,大部分懂货的人都还是在传统流通领域做了很多年的人,已经有了思维惯性,做得久是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是他们的一个弱点。
如何打造一支单兵做战能力强,兼具水果基因以及电商基因,两方能力融合到什么程度,基本就能决定这个团队能够走多远。
决策机制
做水果的,大家会发现大部分的决策是由老板来做,老板经常忙的焦头烂额,为什么?
在这个低毛利流通行业,每一次决策很可能就是对应一次损耗,直接的金钱损失。所以打工心态的员工不敢承担这个风险,所以不敢做决策。
说回水果电商,我现在判断一家水果电商是否接地气,是否尊重水果,尊重行业本质,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去趟他们仓库,看下他们对于损耗的处理是个怎么样的机制,底层员工有多少的决策权就能看出端倪。
为什么夫妻店能够活的很好,而连锁水果店总体算下来,都不会太乐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你看着水果烂,如果跟你无关,烂掉就丢掉了。如果这些都跟你的收入直接相关,你会想进一切办法来降低损失。
如何设置一套员工拥有老板般责任心的制度就至关重要,据我了解,做的好的几家水果电商公司,在这个方面都值得同行学习。
以上是我对水果电商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
凡是我说的,都有可能是错的
包括这一句和上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