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能免俗,无为万物
——《谈美》读书笔记
有幸在渐凉的初秋,与朱光潜先生相遇,灵魂的相遇总是碰撞着深刻。
对朱光潜先生的印象来自于一个场景:一个北大的学生途经燕南园,看见一个身材矮小的老者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学生们走近,便拄起拐杖慢悠悠地走到后面,从残墙那边递过一朵盛开的桃花。桃花在燕园的残垣中固执地盛开,而一位老者给陌生年轻人的,从不仅仅是美的思考,更是一个老者的赤子之心。
从此,桃花,先生,美便成了我生命中最清澈明朗的画面。
惭愧的自省
铺天盖地的信息,形态各异的文章,喧嚣杂乱的声音殖民着我的感官。作家王开岭曾经说过“做一只现代的耳朵简直太不幸了。”我们的耳朵被动地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忙乱地过滤分析。你是否还记得,你有多久没听到过空气中流动的高山、流水、行云了?你有多久没抬头看一看太阳和天空了?你又有多久没停下赶路的脚步欣赏路边即将枯萎的花了?
我想不单单是我。
我们都应惭愧地自省:在东鳞西爪积累的凌乱的知识中,我们得不到清清楚楚的美感观念,而审美观念的缺失又让我们的生活索然无味。我们自以为是地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又被我们所否定所怀疑的一切制服。亚马多说:“这个世界充满了否定主义与怀疑论者,他们就像犀牛,被栓在盖了章的文件上,被拴在日常程序上。”我们将生活与美割裂,在复杂的网络中挣扎痛苦,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而这本书能让我们从迷路中走出,能让我们找到漆黑长夜中的点点星光。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人生啊,就像是一张繁密复杂的利害网,一般人都不能逃脱这个圈子,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先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质问仍振聋发聩:“听说我的青年朋友中,有的人已遭惨死,有的人已因天灾人祸而废学,有些人已经拥有高官厚禄或是正在忙高官厚禄。这些消息使我比听到日本出兵东三省和轰炸淞沪时更伤心。在这种时候,我总是提心吊胆地念着你,你还是在惨死者之列呢?还是已经由党而官,奔走于大人先生之门而洋洋自得呢?”
俗不可耐。
“俗”就是缺乏美感的修养,就是像严歌苓说的“庸俗就是一个人开着一辆跑车,却连买本书的钱都花的不痛快。”
比如站在路边的一棵古松,在商人的眼睛里,它可能只是做上好家具的优秀材料,商人看到的仅仅是它的实用价值,他们并不会了解“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美学姿态,自然也不会了解“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的铮铮傲骨,更别提“傲雪凌霜志”的人格隐喻。
而我们却似乎渐渐地遗失了对于美的感悟发现与欣赏……就好像我们一直执着于将蛋糕做大,却忽视了蛋糕上精致的樱桃。
在现在这个浮躁粗糙的社会,国家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追求GDP,企业在追求高营业额市场占有率,人民在追求富裕生活和物质享受。于是短视频、快餐式阅读等方式快速占据了我们一切的闲暇时间,裹挟了我们的想象。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使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使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在当代被物质裹挟的信仰缺席使我们已经失去了审美的心情,我们把美当做无用之事,使文化成为了一场滑稽戏。就拿抖音来讲,十五秒一个的短视频确实能让观看者收获感官刺激,作为消遣时间的泡沫,却并没有让观看者得到美的体验。
什么是出世的精神?出世是存在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即将心境放在天地之间,而非局限于一隅或是被外物所累。正如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皓月当空,它在水中的倒影有千百种形状,风平浪静时,月影是圆满的;波涛汹涌时,月影便是扭曲的。而如果心跳出世俗就如同直接仰天望月,不管江水平静或翻涌,你看到的都只是高悬的朗朗清月。
老庄学派强调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也就是说当我们拥有一颗坚定的清透的明朗的心以后便可以抛弃利害之争,做你想做的一切,相信在赶路的同时,你也一定会注意到路旁盛开的桃花,或许你也可以把它摘下递给正在低头赶路的年轻人:“朋友,你喜欢桃花吗?”
慧开禅师有这样的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便是对美最好的诠释,我见春花也随之烂漫,见秋月也跟着它阴晴圆缺,吹着凉风我想到远方的不眠的夜,摸着冬雪我思念着下个春天。
别说读书无用,莫言美学虚无。
无用之用有大用,虚无之处见人生。
我见青山多妩媚
人们观赏事物时,事物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思想和情趣而变化,也就是说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思想和情趣的折射。这种将人的主观感受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物我合一。
贝克莱是一个唯我论者,但不可否认,他的主观感受论很有逻辑。万物皆着我色彩,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客观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和我们不仅有视觉上的相遇,更有情感上的交流。
王德尔说“诗的语言不单是简朴凝练,更多的是把感情移情于物。”正如陶渊明的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把自己放在乡野田园中,触目即是青山绿水,他也变成了青山绿水,在自己的桃花源中惬意自在。这样的移情不仅仅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同时客观事物也因为被赋予了情感而更加的活泼。
这样的物我合一在我们不经意的审美中便悄悄渗透了。当你心情愉悦时,被路边的树枝碰到了头发,你会觉得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可爱的树向你打招呼的最亲切的方式,你甚至会回应着抚摸它;但当你心情烦躁时,你便会觉得一切都不顺利,就连小小的树枝都在和你作对,你甚至会伸手把它拔下。你看,万物皆着你之色彩。
欣赏美这种事情啊,一半在物,一半在我。
所以,你要去发现美啊,在泛着薄雾的摇晃的清晨,去和早起的晨光打个招呼吧。
无所为而为
“无所为而为”是儒家的心性之学,即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做事的价值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结果。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应该过分计较结果,而应该以尊重的态度面对过程,以豁达的心胸面对结果。
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
这一点我要对先生做一点小小的补充:我认为做事目标性要强,而目的性不能太强。也就是说我们坚定地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但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并不是低着头匆匆赶路,更不会将路上的其他人清除,而是边欣赏路边的风景,边一路前行。这里的无为是积极的,有为的无为。
嵇康如炎炎孤松独立于乱世魏晋,他刚肠嫉恶,直性狭中,典午之变以后司马氏掌权,在面对司马氏的篡权和镇压异己的残酷行径时,嵇康选择了隐居避世,选择了缄口不言。嵇康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中的坚守人格底线和悠然世外,至于结果,或许死亡是对这个放浪形骸的生命最好的句点。
以无所为之为应有所为之变。
距离 距离
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倒影概念:即隔着一个世界,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幻境。而要想看清楚这个倒影,就要求我们不受实际问题的牵绊,跳出利害的圈套,以旁观的角度认识事物。
之前看过的一篇TED,说的是单一故事的可怕。比如,美国人眼中的非洲都是战争、贫穷,不相信有人会看书,不相信有人能上美国大学;还比如,一个故事,从不一样的节点看起,就会成为不一样的故事。就像看到非洲此刻的贫穷,而不去解读殖民统治时期对非洲的瓜分。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启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认识事物时,如果我们能从实际世界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看待事物实用价值之外的美学价值,那么我们才真正地获得美学体验。也就是说艺术与真正的人生存在一定的距离,艺术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就好像一个人坎坷牵绊的一生,如果在他自己眼中,少不了用利害关系来分析自己相遇的人,用得失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那是人生,却不是故事。而如果他跳出这个关系,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看自己的一生,他可能看到的是一篇精彩的小说或是一部精彩的电影。
不妨站在一定距离之外来观赏这个世界,你会看到平芜尽处春山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联想是知觉的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也离不开联想。
联想在我们的审美过程中也常常被应用,比如看到“水”,我会联想到山川河流,会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会想到曹操的沧海,会想到翠翠,会想到酒进一步想到刘伶……这样的联想拓展了事物的意境,形成了一幅更加丰富的美的画面。
颜色的联想。“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单单一个绿字,就会想到葱茏青翠的芭蕉;而一个红字,你可能已经在脑海里上演了一场百花争艳的满园春。单单一个字是不具有画面的,而经过你的联想与加工,一种颜色被赋予了多种意象,于是在你的艺术化的处理下,一种颜色也可以美的很热闹。
声音的联想。“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你能感觉到琵琵琶声音的紧张进一步感受到琵琶女的心绪。“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你能感觉到箜篌的唯美动听。就像你听到海浪声,会想到或风平浪静或波澜壮阔的大海;听到竹笛婉转悠扬声,会想到一望无垠的草原。只是听到声音,你便可以在脑海中构想一场声色俱全的片段。
这就是联想的魅力。
马哲联系观有这样一个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绝缘的,我们站在审美的角度需要做的就是将事物联系起来,经过艺术化加工,丰富起来,热闹起来。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朱老说:考证、批评都不可以称之为欣赏。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拿我们现在来说,这样的文章铺天盖地:苏轼在惠州种的什么人参?苏轼曾见过外星人?我并没有否认这些文章的历史知识上的价值,而是这样的考证研究本身是否算是对于苏轼作品的欣赏呢?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就比如一个人想要去鉴赏一幅画,他把画中所画的马的品种和生活习性了解一遍,后来他又觉得只了解这一种马太少了,于是他去了解所有马的品种和生活习性,他忘了他要鉴赏这一幅画……他成了一个研究马的专家。
但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又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读鲁迅,只有了解了他处于一个蒙昧黑暗的社会,在独醒者悲怆的土地上,才会理解先生为了叫醒沉睡或是装睡的人民,为了唤醒中国的声声疾呼,才会明白在形形色色沉默的人群中高大起来的身影,才会明白那唯一的光。
因此,在了解的前提下去鉴赏是对作品的负责,但如果一味的考据研究而不去赏析作品便是对作品的辜负。
美? 欣赏? 占有?
艺术的思想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意象,是物体本身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因此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美的体验自然就不同。
什么是美?我认为,美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时,总有不同的感受,这符合马哲中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或许是初开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有或许是盛开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或许是残荷是为了“留得残荷听雨声”。荷花在不同的状态下自然有不同的姿态和风骨,而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情绪而欣赏不同的荷花。
都是美的,却美的不同。
欣赏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我们欣赏的事物经过理想化的变形才尽善尽美,这种艺术化后的自然是不带占有欲的,也就是单纯的对于事物的欣赏是不带任何自私占有观念的。你欣赏一朵花,你想要为她画一幅画做一首诗;而如果你喜爱一朵花,你或许会把她摘下,偷偷地自己占有。
欣赏是无为的赞美,而占有是热切的渴望。
在我粗浅幼稚的爱情观里,我不想去歌颂伟大无私的成全,不想虚伪地高谈真正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付出。如果我爱你,我是一定要占有的。我做不到远远地不带任何欲望的欣赏,这样的欣赏是孤独的,孤独是每个人的泥沼,要么在孤独中越陷越深,要么在无尽的自我约束中挣扎。
我做不到胸无纤尘的欣赏,我庸俗小气的很。
我不想做远远看着你的明月光,我要做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
且思且感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想象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再现的艺术进行具体化的创造,与哲学不同,文学强调具体,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才能叫文学。
张爱玲对爱情做过一个极妙的比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从红玫瑰你能想到妩媚动人的娇蕊;从明月光你能想到温婉如水的烟鹂。除了作者生动传神的比喻,你的想象对于振保生命中两个女人的形象的再创造有着很大的作用,你一想,她们便在你面前。
在书中,先生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两种。
类似联想是由于事物形态或其他方面的相似而由甲想到乙。这类似于比喻和借代。就像提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就会想到曹植笔下的洛神,提到龙就会想到中华民族的图腾,提到月亮,就会想到团圆相思。这种类似联想在人和物之间发生便是拟人或是拟物或是将夫妻想成同林鸟,想做鸳鸯;或是将西湖想做美丽的西施。这些都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拓展了意境,提高了审美的感受。
接近想象类似于触景生情。看到枇杷树就想起已亡的妻子,看到赤壁就想起风流人物,看到此景就想起彼人。就像我看到粗糙的布帽子就想起顾城,看到遍地的瓜子壳就想起张爱玲,看到团扇就想起班婕妤……这样的联想给了我们更多对话的窗子,让我们能看见过去,邂逅灵魂。
且思。
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本质上是在参与某个人的人生,只有我们将自己全部注入到作品中,以参与者的心态,以全部的情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故事中和人物一起悲欢离合,才会获得美的体验。你会跟着刘姥姥一起惊喜地游览大观园,你会随着太宰治一起做傻事来娱乐别人,你会和安迪一起等待着救赎自己努力着救赎别人。共情使我们以角色角度思考,从人物的身份感受。
且感。
慢慢走,欣赏啊
先生说我们这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
文章具有整体的意蕴和风格,人生也是一样。艺术上的完整性表现在人格的丰富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一帧帧画面组成的,都是由一个个情节连接的,如果抽出一个画面或者情节,那人生便是不完整的,人格也是不丰富的,这种完整性和丰富性便是人生的艺术化。就像顾城,只有童话和诗的顾城是不完整的,他的孩子气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他的冲动才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艺术化的人生不应只有摇荡着黎明的帷幕,更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人生应该重复,重复是路。
文章需要至性深情,生活更是需要情趣和灵性的冒险。情趣是生生不息的。今天你见到的河流是含蓄纯情的少女,羞涩地唱着滴滴答答的情歌;明天你见到的河流是热情奔放的少年,张扬地叫喊着。如果你富有情趣,每天见到的东西本身都是带着不一样的心情的,毫厘之差,微妙所在。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我们走着不同的路,穿着不同的鞋,邂逅着不同的风景,若强行地模仿他人,在复制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我们不仅会弄丢自己的鞋,更会走偏自己的路。“滥”起于生命的干枯和虚伪,如果你连做自己的勇气都没有而一味的效仿别人,便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追逐的滑道和模仿的圈套。就像林语堂说“有勇气的人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做自己的太阳吧。
我们跌跌撞撞的这一生啊,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浩大长远的旅行。有的人一生忙于赶路,一路上颠沛流离狼狈不堪,他们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的速度和长度,你一定不要问他们“你走这一遭看到了什么?”他们一定会回答“在前面呀,我赶着去前面看一看!”还有的人慢慢地走着,一路边走边唱,他们的脸上张扬地笑着,丝毫没有旅途的疲惫,他们踩着最疏松的草地,闻着最馥郁的花香,不用你问,他们一定会讲“你看,桃花开了呢!”
你看,桃花开了呢。
慢慢走,欣赏啊!
后记:感触良多,最多的是惭愧…一直汲汲营营过着忙乱浮躁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读一本书,亲切地拥抱万物了,所以,诗酒趁年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