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两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和《罗生门》,有空就翻几页,抓到哪本看哪本,也没什么阅读计划。
《罗生门》第一次看有点发困,隔日再看倒也连着看了几个小段,还挺有意思,其中最要我印象深刻的是原秀画师,为了一幅逼真的画作,他承受了很多误解,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包括最后女儿和自己的生命。
奇怪毛姆的那一本读书随笔,封面只写了Reading Notes,阅读笔记而已,怎么就翻译成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瞬间高大上很多,似乎读读书就可以带来很多幸事。
书我还没有读完,中间也是跳读了一部分,但是目前为止唯一能找到和译名相关的,就是这句“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读书真得这么厉害吗?我读书少,你们可不能骗我呀。
作者毛姆,大家都说他刻薄犀利,我只读过他的《月亮与六便士》,和当前手头这本书。
《月亮与六便士》全文下来都没有提及月亮和六便士一个字,反倒是看过很多读后感,说起月亮与六便士的意象头头是道,说一个是理想中的精神世界,一个代表了现实的物质世界,继而衍生出很多组矛盾体的讨论:爱情、地域和信仰等等,似乎选了哪一个都是顾此失彼。
至于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恐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因为作者本人在小说创作中其实也是带有个人偏见的,并且会很坚持地听任自己个性的表达,“小说家的目的不是指引,而是愉悦,是会为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牺牲掉真实度和可信度的”,所以,不仅仅是读书少会被骗,可能读书多了,也一样会被误导吧,我猜。
不过有一点,我觉得和八卦的毛姆学习一下应该挺有道理的,就是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会对理解作品本身有一些帮助。
毛姆高度欣赏简·奥斯汀的个人魅力,即便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故事能力,但是她出色的观察力和生动的幽默感,却足以将最普通的生活写得兴趣盎然,要《傲慢与偏见》具有丰富的可读性。
而巴尔扎克在毛姆眼里,就粗俗许多,甚至母语文笔都有点糟糕,但是他富于想象并且创作大胆,尽管有不少风流韵事,甚至对自己的老妈也有点自私无德,他却在人性知识上造诣极深,高产成了巴尔扎克的一个重要标签。
前几天我读《人生海海》,一直忍着没有去看别人的书评,直到自己看完第一遍。故事还是挺有深度的,但是你说要我讲讲看出来个啥,我还真说不好。
后来去百度作者麦家的故事,知道了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他的军校情报专业,他和父亲尴尬的父子关系,以及后来他和儿子长达几年的冷漠隔阂,突然我就对他笔下上校这个人物,还有小说中我和父亲和祖父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好像找到了线头可以慢慢开解。
阅读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我还在求解中,也许只是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就是触发了一点点的联想思考,又或许可以帮忙输出,完成一篇日更,如今天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