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有位朋友,同我讲了一件尴尬事。
她去相熟的同事家做客。
彼此都是高管,平日里,光鲜靓丽,利索齐整。
去到家中,果然也是窗明几净。
但孩子调皮打闹,误闯入卧房,拉开衣柜,翻滚下成堆的揉成团的看不清模样的衣物还是物品,如泄洪般,散落一地。
孩子们惊呼,家长们奔过去。
几人都呆立当场。
于是,尴尬道别,逃也式的跑了。
再相见,彼此俱是尴尬无言。
借着这个故事,我们来讲今天的这本《断舍离》,阅读时间4分钟。
作者山下英子2001年在自家客厅第一次分享断舍离,而在此之前的23年间,她一直孤独的反复践行断舍离,直到今天,她的系列书销量已超400万册,她用一辈子的经验,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
“本书不是极简生活的倡议书,也不是收纳整理的指南手册。”
让我们走进《断舍离》,一起来领略断舍离的神奇之处吧!
01
什么扰乱了我们的生活
请原谅我,我要从便秘讲起。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吃得进,排不出,觉得身体沉甸甸,当你最终排出去那一刹那,你觉得全身轻松”。
这个比喻可以很好的来诠释断舍离这个概念。
回顾我们的生活,我们活在物欲的世界,身边充斥着各种诱惑。
物质极大丰富,物品被过度制造,商家刻意鼓吹消费以挑起我们“对实际不需要的产品的购买欲”。
从淘宝直播一哥一姐李佳琦和薇娅直播间,我们就可以一窥究竟。
全年几乎无休,每晚几千万人次观看,产品抢都抢不到。
直播间粉丝都到点蹲守,巴巴等着,去抢刚刚被塑造成“我正需要的”商品,然后开开心心买回家,满心满眼盼发货,高兴没两天,可能就会扔到角落里等落灰。
这大概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
自愿自发把东西买回家,堆起来,经年累月,房子被塞的满满当当。
买,舍得,用,用不上,扔,不舍得,堆着,又难受。
物品的进水口阀门一直松开,出水口一直封死,只进不出。
身外物越来越多,把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挤越窄。
家,逐渐成了拒绝他人进入的禁区。
又或许,我们学了收纳,学了整理,会把这些东西摆放得更为整齐,把物件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
或者,干脆眼不见为净,团成一团,堆到某个角落,柜门一关,假装不存在。
如果有朋友要来拜访,或许会找个合适的理由约在外面,或许拖上几天收拾好再约见,或许临时把东西藏到隐蔽的角落。
我们为什么对物品无法放手?
“扔了太可惜了。”
“说不定以后还能用。”
我们面对物质时,不会考虑“这东西我需要不需要”,反而会想,“这东西能不能用”。
这也是书中所说的“特质轴”思维。
如果这个东西还能用(或者即使不能用),我们就在“暂且”“好不容易”的心理暗示下,把这个东西留在身边。
我们习惯考虑物品的有效性,却忘记了有效性的前提是必要性。
如果这件物品,我并不需要,那它再有用,又与我何干呢?
外在的物欲让我们买进,内在的不舍让我们堆存,我们的家被挤占成小小的空间。
空间并不能如同身体一般,用不舒服或生病来提醒我们。
但杂乱的空间会带给你压抑的感受,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在我们的心中,或许家,成了一处“见不得人的”隐蔽的痛。
出门光鲜亮丽,家里却是堆满杂物的贫民窟。
我们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
我们对自己的物品过剩没有概念。
如果你的家中,凌乱,过剩,堆积,人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投入生活,生活越发无聊,枯燥。
如果你觉得,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逐渐封闭,不想外出,开始产生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
恭喜你,你可能需要断舍离了。
02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的含义很简单: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从字面上看,你很可能把断舍离简单理解成对杂物的舍弃。
而实际上,断舍离是“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断舍离是一种内心的觉醒,在收拾东西的过程中,逐渐知道我要什么,不要什么。
而,实际上,知道我要什么,不要什么,是很难的。
甚至,连扔东西都是很难的。
你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故事色彩。
或许,是一位重要的人送给你的礼物。
或许,是你第一份工资买的礼物。
......
东西都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
断舍离,是有意识的审视个体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同时,物品也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
“自己手中的东西是基于你的某种价值观,基于你的思考、选择和决断之后出现的。即便是想也没想就入手的东西,它本身也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投影”。
我们在获得和抛弃这个“思维的证据”,也在更换自己的思维。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享受当下,通过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从表面看,我们扔掉的是杂物,实际却是内心的执念。
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只关注和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思维和观念就会清晰明确。
而思维的清晰明确会让我们的行动也更清晰明确。
做出正确行动后,也会更容易获得有质量的结果。
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而这种结果,会让我们越来越自信。
同时,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内心也会越能感受到轻盈。
03
如何断舍离?
断舍离对三类人来说,很有挑战。
逃避现实型:工作繁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少,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拖延。
执着过往型:沉缅过去快乐时光,无法直面现实。
忧虑未来型:担心未来没有某个东西而发愁,过度囤积。
你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可能是三者兼而有之。
践行断舍离锦囊奉上,八个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或许可以帮到你:
八个技巧分为两部分:
1.精神上的断舍离。
认清现状。
停止自我否定。因为脏乱,我们很可能会自责自己不会收拾。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我想在这里怎样生活?我想要怎样一个理想的家?
2.物质层面的断舍离:把物品数量减少到适量时,再进行收纳。
拿出杂物,俯瞰:把东西全摆出来,从高处对杂物总量进行审视,我们会从面到体,对物品有个直观的空间感受。比如:有时我们觉得只是三两件衣服,但是摆出来,你会发现占了那么一大团空间。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比如: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坏掉的鞋,破了的衣服。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找出对现在的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会逐步建立自我肯定感。比如:留下我80%时间会用到的那台笔记本电脑,丢掉那个一年最多用一次的游戏机。
换个角度想,我们出差,一个26寸的箱子,就可以带够一周所需的物品。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比如,扔掉没它也能过的东西,扔掉现在的我不适合的东西,以及扔掉用上去不愉快的东西。在扔东西时,当然会觉得太可惜,不过只有这样,才可以帮我们下定决心,下次不再乱买东西。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对剩余的物品进行整理分类。
五个收纳指南:
1.“三分法”: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比如,大分类,餐具;中分类,饮瓶类;小分类,茶杯,葡萄酒杯。按自己的习惯进行三分法。
2.“7·5·1法”: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比如,关上的衣柜,只放70%的衣物;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比如,玻璃门的橱柜,只放50%的东西;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比如,玄关,只放1成东西。拒绝满当当,留白更美。
3.“1 out 1 in法”:扔1件,买1件,就像,只有你和前任分手,才能进行新恋情。
4.“one touch法”:化繁为简,比如,无需封口的袋子,就敞开它,简化掉再开一次的动作。
5.“自立·自由·自在法”:如果你是衣物,你愿意怎么呆着,是希望挤作一团,还是有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呢?给物品留出呼吸的空间。
上面只是原理,那我们如何操作呢?
先定一个小目标。
找一个小工作量的区域开始先动手。
练习跑步,从跑100米开始,而不是上来就跑一个马拉松。
一步步建立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会一点点转化为我们内心的喜悦与信心,让断舍离持续下去。
拿断舍离衣柜举例。
你是不是面对一柜子衣服,却总是感叹没有衣服可穿?
满满当当的衣服并不是衣物,而是我们的执念,这种执念化身成可见的衣物而已。
衣着就是我们的社会性或精神性,如果你总是觉得没有衣服可穿,那就相当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
断舍离衣物,重要的是找到自我。
第一步,取出衣柜中所有衣服。
第二步,把所有坏的,不合身的衣服全扔掉。
第三步,衣柜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占空间的7成,保持衣柜3成的空档。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在以上步骤中,不断复习八大技巧和五个收纳指南。
如果你的衣柜是重灾区,那我们就忘掉它,选一个小的区域,比如,一个鞋柜,一个抽屉。
花上15分钟,做一个小的试点。
不断进行,使用有用之物,消除无用之物的循环,让家和我们的身体一样新陈代谢,才有可能充满活力。
你也可能会遇到来自外在的阻碍:
有时因为家人的原因,我们无法想扔就扔。
但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拥有取舍选择的自由。
如果不能做别人的主,至少可以做自己的主。
而更多时候,越是介意别人东西的人,其实越没有充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会把责任推给别人。
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不必对别人施加自己的价值观,先做好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改变,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你也可能会遇到自己内心的阻碍:
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的舍不得。
换个角度想想,堆在家里的废物,和你扔出去的废物没有区别,都是你不会再用的物品,只不过一个在屋内,一个在屋外。
而“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
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珍惜当下,缘尽放手。
同时,东西越压缩,就越激发对当下的人·事·物的珍爱之心。
丢东西时,我们会直面内心,改变犹豫,想逃避的毛病,人与人相遇,人与物相遇,最终都是分别,缘尽就放手。
掌握了八大技巧,五个收纳方法,克服来自外在的和内心的阻碍,就可以着手试行啦。
断舍离会最终变成,“我想要什么样的状态,空间想要什么样的状态。”
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空间的对话。
最终达成,同一所房子,崭新的自己。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各种阻碍而停下断舍离的脚步,毕竟: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
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
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我是千洛,读书,写字,享受人生。
你的家是你想要的样子吗?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状态吗?你活得舒心快乐平静吗?如果你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试试断舍离,欢迎各位伙伴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