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飞机上,很凑巧,我这一排坐的三个女人都在看书,而且看的都是育儿类书,那两位一边看,一边不时交换意见,说:这个做法很有启发。
当时我很想向她们推荐我手上拿着的这本《父母的格局》。我想到的推荐语是:这本书不仅有具体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讲了育儿的世界观——父母有了“格局”,自己的眼界就变得阔大起来,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作者黄静洁,是作曲家谭盾的太太。她在长子一岁的时候才开始从头学起做妈妈,从此写博客,创微信公号,在报刊上开设育儿专栏。这是她出的第三本书,扉页上题着献给长子十八岁生日礼的字样,2017年1月出版,到2018年1月已印到第6次。
作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的夫人,又是在中美两地养育孩子,作者育儿的观念与手法天然有其国际背景与平台高度,但其中谈到的智慧、行动、力量等,不但为国内的家长带来新的视野,也贡献了相对本土化的细节。
书中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
第一个故事来自第一章《大视野育儿:4种智慧4种行动》,小节的标题是《想要孩子去名校,先助他成为“优质人”》。讲的是大儿子谭焉的同学山姆的故事。
谭焉当时念初中,因为要为校报报道一场由学生自己组织的募捐音乐会,于是找妈妈帮忙,希望她发动一些家长买门票。音乐会由高二的学生山姆负责,他不仅担任作曲和指挥,还带领一个小小的学生团队张贴海报、张罗卖票、预订演出场所、布置会场等。那场音乐会,他们募集了10万元,全部捐献给上海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学生乐队。
从此,作者也开始帮助山姆。她把山姆的作曲作品带回家给谭盾,谭先生觉得孩子真的很有天赋。不久,学校请谭先生为他们百年校庆改编校歌,她便建议由山姆和另外两个热衷作曲的学生一起,与谭先生共同完成庆典音乐会的音乐,并由山姆担任指挥。
山姆毕业的时候,给作者发来了请帖,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高中毕业典礼。作者没想到的是,山姆将她作为贵宾,与自己的爸爸一起安排在荣誉席上。孩子的用心之举,让作者深深感动。
山姆申请的常青藤大学几乎全部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他最后选择了哈佛。寒假时他回到故乡福州,深入村庄采集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南音。他的下一个计划就是要把正在失传的南音作为一种文化记录下来,然后再创作,把这份文化和艺术传播开去,保护下来。
作者总结了山姆作为“优质人”的几个闪光点:
梦想体现在行动力中。
责任心体现在领导力中。
创造力体现在凝聚力中。
懂得回馈他人就是最好的自我价值实现。
而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还在于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谭焉,而他们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资源、精力和时间贡献给谭焉的同学和学校,这本身就体现了他们作为父母的“格局”。
第二个故事来自第二章《成就孩子的“第三种力量”》,段落的标题是《不尽如人意的午餐带来了内在成长》,讲谭焉带领小伙伴发起了一项学生伙食调研。因为觉得学校食堂的伙食单调,只提供沙拉和三明治等西式冷餐,而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属于不同文化的肠胃来到学校,结果学生要么是不吃,要么只吃一点点就扔了。六年级学生会主席谭焉和小伙伴一起设计了一份问卷,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他一一拜访高年级的各个学生会代表,让他们帮助分发和回收调查问卷,并做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还附上一份午餐菜单建议。
为此,谭焉获得了由校长颁发的学校年度“学生领袖奖”;他们的伙食建议也被学校采纳,几年后弟弟谭响入学,开心地享受到哥哥的努力成果。
这让我想到我家那个稍有学生领袖气质的小朋友,如何能把平时的吐槽化为积极的行动呢?
此外,作者提出的“闲暇教育”也很有启发,尤其她带孩子们参加国际青少年志愿者组织“Me To We”,加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公益行动,让我从更高的出发点来思考怎样让孩子产生内驱力。
从得知自己怀孕后大哭一场的工作狂,到享受育儿过程并成为“中西合璧亲子专家”,妈咪Jane黄静洁在书中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感性的心得,语言平实,真情流露。更可贵的是,她没有因为母亲的身份而放弃自己,她把热爱做成了事业,孩子的骄傲可能是最好的认可:在学校的面试中,当老师询问最钦佩的人物时,儿子的答案正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在凭一己之力努力改变中国家庭的育儿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