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论语》第二篇第二十章: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上一章是鲁国的国君鲁哀公问政,这一章,是鲁国权臣,季康子问政。
季康子这是第一次在《论语》出场,有必要说一下他的情况。
孔子那个时代,鲁国有三家权臣,这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权门贵族,而是掌控国家命脉,随时可以动摇政权的权门。
这三家分别是孟孙氏、仲孙氏、季孙氏,在这三家之中,又属季氏最显赫。
三家权门都是鲁国的世卿,世世为鲁国的大司徒,史称“三桓”;
《论语》中提到最多的所谓“季氏”,主要是季平子(名意如)、季桓子(名斯)和本章出场的这位季康子(名肥)。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平”“桓”“康”,这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
他们三位,基本是每人各事一位国君。季平子事鲁昭公,季桓子事鲁定公,季康子事鲁哀公。
我们看原文。
有一天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尊敬、忠诚而努力,如何办?”
孔子回答说:“你在老百姓面前,严正地对待他们,他们才会尊敬你;提倡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提举好人而教育那些无能的人,老百姓就会努力。”
他提到敬与忠两个字,是大问题。敬是尊敬人,忠是忠于事,劝是努力、上进的意思。
孔子表面在说教化民众,实际有点问责的意思。
你认真而端庄,说明你把老百姓当回事儿,一脸浩然正气,谁还敢与你开玩笑?
你自己做到了孝顺父母,慈爱幼小,造成了民间忠孝仁义的大环境,说还敢自绝于主流,逆行于社会?
你为百姓树立起重用贤能、黑白分明的行政规则,谁还敢不行善避恶?
话又反过来说,老百姓或者民间的一切罪恶,一切倒行逆施,究其根源,不都在上层社会,在为官当领导那里么?
群众学的油嘴滑舌、投机取巧,多是官老爷们满嘴跑火车,不兑现、不履行自己的承诺造成的。
百姓们相互猜忌、矛盾纠纷不断,多是官老爷们不分是非善恶、不明察秋毫导致的。
或许季康子本身这三方面做的并不好,因此孔子得此机会而教导之。
孔子的教导,中间已经包含了身教胜于言教,示范胜于管束的意思。
也就是孔子后生们总结的“内圣外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