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
教育经历:
196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77年,考入省实验中学的普通班,因为理科成绩中等,文科成绩不错,而且对文科的兴趣大于理科。于是高二,决定转向学文,由于省实验中学没有文科班,9月转学到武汉市三角路中学。1980年,参加高考,以447分(总分530分)成为武汉市高考文科状元,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录取;大学4年,他用1/3的学习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其余时间主要是中国历史和西方哲学;而且组织了不少社会活动,比如每周五的班级学术辩论,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
主要兼职:
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2015年10月中国太平洋学会第五届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2017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五届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人民政协论坛特聘教授、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中央统战部部聘专家、中央组织部咨询专家、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国家科技部咨询专家等职务。
工作履历:
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美国问题。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1987年7月---1992年6月,担任学术性刊物《美国研究》责任编辑。1992年6月---1994年8月,美国政治室助理研究员。1992年,参加美国新闻署国际访问学者计划,观察美国大选,为期一个月。1993年---199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1994年,金灿荣发表了专业文章《美国的政治文化分裂与政局演变》,从此,开始研究美国总统大选和美国国内政治,在研究中陆续引入文化的视角。1994年8月---2000年8月,美国政治室副研究员。1995年8月---2001年8月,美国政治室副主任(其中,1995年8月-1998年12月,同时兼任美国所办公室分管科研的副主任,对外称科研处长)。2000年8月---2002年7月,美国政治室研究员。2002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之职。现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与外事)、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授课。2015年4月,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9月,参加并主讲第十九次长安街读书会。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著作:
1989年至2017年9月,共编写、翻译著作20多部,《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国家公务员必读400题》、《过去十年的中美关系》、《20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大外交》、《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文库》、《冷战后的美国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美国国会概论》、《希特勒之死:来自俄罗斯秘密档案的定论》、《新的拔河:国会、行政部门与国家安全》、《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世界 3 大国战略卷》、《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 国际问题研究》、《美国二十讲:20大家西学》、《大国的责任》、《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 英文》、《打铁还需自身硬》、《和平发展 大国的责任》、《大国来了》、《新石油战争》、《中国智慧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