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的狂奔如平地惊雷,让关注出海和消费的投资人兴奋,让所有跨境人惊叹之余,更多的是疑惑和不解。SHEIN从2017年的A-级选手,短短一年就成长为跨境圈唯二的S级选手。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线下经济停摆,中国疫情快速恢复,加之供应链优势支撑着SHEIN蒙眼狂奔,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估值超过百亿美金。据外媒报道,SHEIN或收购英国时尚零售巨头Arcadia集团。倘若这一步棋走得顺利,SHEIN毫无疑问有极大潜力成长为优衣库、Zara、H&M这样的快时尚巨头。
2018年SHEIN的飞速成长,让行业内所有大卖都在悸动,既兴奋又激动,女装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业务,甚至创始人直接下场领兵,最后却只能看着SHEIN越走越远。
为什么曾经的二排选手如光速般窜起来,一排选手却看不懂、学不会、跟不上?SHEIN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包括对社交网络、富媒体(Ins、tiktok)、网红的深度运营,远超行业的自然流量和复购率,超高的供应链效率,高频上新,中国强大的超级产品库,自主设计研发,高效的内部运营效率等。
笔者认为,欧美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很难再成长出下一个SHEIN,新兴市场或可以复制。
欧美当前的市场环境,流量红利消失,商品供给严重过剩,跨境电商的效率提升和低成本所引发的替代效应,在过去五年推动跨境电商飞奔,动力已经消耗殆尽,供给端的阶段性结构调整完成。笔者认为,SHEIN成长的底层逻辑,“找趋势—市场拿货—高频上新—测爆款—沉淀爆款—做大货—自主研发设计”,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已经不成立,做大做强快时尚的黄金机遇已经成为过去。
回望五年前的市场环境,FB和Ins的注册用户、活跃用户、用户时长指数级增长,流量便宜ROI高。在流量红利时代,“市场拿货、高频上新、测爆款”的商业模式能够跑通,建立在四个基础逻辑之上,分别是“高ROI+流量红利+大规模曝光+供给端结构性优势”。
当下的市场环境,业内女装的ROI普遍低于2,产品同质化,供给过剩。产品同质和低ROI,加上用户留存率和复购率低,大规模营销支出和大规模曝光在商业逻辑和财务逻辑上都无法支撑。没有稳定的大规模曝光,爆款率低且爆款少,日订单不稳定,供应商管理难度大,供应链效率低,库存积压。
笔者认为,新的快时尚品牌要C位出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01 快时尚1.0阶段
轻运营模式已经很难出位,重运营模式或是出位之道。但重运营模式与快时尚某种程度上内核有冲突,快时尚要求紧跟潮流,要求快速迭代,重运营模式下单款产品的沉没成本高,上新频率低。新的快时尚品牌,想要突破现有边界、打破现有格局建立新秩序,势必找到在重运营模式下的进阶之路。
笔者认为,在重运营模式下,必须提高爆款率。只有提高爆款率,才能摊薄运营成本,提高库存周转率;只有提高爆款率,单款采购量足够大且稳定,供应商才会配合提高供应链敏捷度。爆款率是快时尚1.0阶段业务模型跑通、搭建柔性供应链的核心,而提高爆款率的关键是用户运营。
雪梨、张大奕、ANNA等一批网红女装品牌,在用户运营的思维、方法论、实践,都非常值得跨境女装品牌学习。它们在国内的失势和没落,并不是方法论有问题,而是没有自主可控的渠道,命运被淘宝死死捏在手里。
笔者认为,用户运营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1)快时尚品牌与KOL高度捆绑,为KOL赋能,KOL负责与用户互动、建立信任和情感链接,快时尚品牌负责供应链和运营支持。2)KOL通过高频交互与反馈挖掘用户需求,形成“交互—反馈—产品迭代”的循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迭代产品,且让用户有共创的感觉,共创的baby粉丝怎么可能不爱;3)通过预售降低大货的库存风险。4)一旦成为爆款,在非粉丝圈提高营销资源投入,放大流量。
总结起来一句话:快时尚1.0阶段以KOL为中心、以交互与共创为基。
02 快时尚2.0阶段
若1.0阶段的最小业务模型能够跑通,投入资源规模化复制,选择与不同风格的网红合作,为网红打造不同的风格和人设,在女装的各个品类、各种风格上打造一个个有用户认知、独特风格的网红品牌和粉丝群体。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快时尚APP,除了网红拉过来的高价值流量,必须通过FB、Ins、tiktok、Google等广告平台放大流量,因此需要一个巨大的产品库,且保持高频上新,保障非粉丝用户的选择和需求。这个过程中,粉丝用户和非粉丝用户,最终都会沉淀为APP的用户,高粘性用户才是一个APP最大的价值。
总结起来一句话:2.0阶段投入资源规模化复制,配合轻运营模式,兼具上新频率和爆款率,同时建立自主可控的零售渠道沉淀用户,对冲KOL流失的风险。
03 快时尚3.0阶段
若2.0阶段能够成功,3.0阶段淘汰掉表现不好的网红品牌,同时启动网红品牌去人格化,采用柔性品牌策略,扩大品牌内涵和包容度,扩大用户群体。网红品牌不再是网红品牌,而是快时尚品牌。
3.0阶段的重点是推进零售品牌战略,包括线上零售体系和线下零售体系的搭建。没有自主可控的零售渠道,只能成长为如涵、韩都,而无法成为SHEIN。
总结起来一句话:推进零售品牌战略。
还有其他关键点,比如品牌人格化、品牌矩阵、品牌资产归属、社群管理、人格标签化、去人格化、社交资产权属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