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他开始思考一个想法,那就是如何让笔记与不同的上下文相联系并起到相应的作用。
——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的记录,往往来自于某个灵光一闪、或者感同身受的时候。仔细想一想,其实是需要基于某种连接的前提,在一个特殊的时刻,一下子被击中的感觉。
好,拿出小本本,赶紧记下来。——我们大家都这么做了。
当这个特殊的连接时刻一去不复返,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当时那个怦然心动的瞬间。
那记下的文字呢?
想法还是那个想法,笔记还是那条笔记,它们在我们的笔记本里沉睡。或许,不多久,我们也要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了。
记录是真记了,忘也是真忘了。
卢曼呢,就多想了一步,这一步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也就是这本书的全部意义所在——“如何让笔记与不同的上下文相联系,并起到相应的作用。”
进一步说,他要做的事,就是把同一个想法、同一条笔记,放置在不同的语境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挥笔记的最大价值。
也就是一个“化用”的过程。而且,是无限地化用。
同一条笔记,从不同的角度去运用,与不同类别的上下文无缝衔接,最终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笔记化用,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前提,那就是,你必须记得有这条笔记。
这其实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复习笔记。
想一想,是不是缺了这一步?
只有复习笔记,熟悉笔记,才能在更多的笔记间获得新想法,化用进新的文章中。
这样,笔记还是那条笔记,但在不同文章里,它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而经过你的手改造过的,丰富多变的面目。只要你愿意,还能让它展示更多的样子。
关键点永远是,你的思考。
你的思考越丰富,笔记适用的语境便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