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心灵鸡汤大行其道的时候,我在网上看过一句话,说是杨绛曾说过:“三日不读书,我便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在这个年均阅读量在5本上下的时代,这条文字无疑能很精准的击中大家的心。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渲染焦虑,尽管大家都知道自己被这句话刺激后不久又会继续拿起手机,尽管这句话不是杨绛说的......
这是黄庭坚说的。
原文是:“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从客观上来讲,除非出现暴力性机械性损伤,或者飞了一趟韩国,一个人的面貌很难在三天的时间内出现明显的变化。所以这个面目可憎自然是自己或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林语堂就认为这句话是说三天不读书,别人就觉得你面目可憎。当然我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毕竟黄山谷离开我们已经有几天了,就是说错了他老人家也管不着了。
那三天不读书我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吗?
会,也不会。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书。
有人肯定要反驳了:这有什么好明确的,印了字的纸订起来就是书啊?
当然我今天不是来抬杠的,不是想和大家探讨竹简或者kindle算不算书的。
我想明确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我们三天不看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首先《新华字典》之类不算。首先,我无意冒犯这本始编与共和国成立之初,帮助亿万人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的优秀工具书。但是目前似乎还没有研究显示三天不翻字典就会变成牛头马面。有涵养的人也不见得天天翻字典。
其次,考试教辅书不算。鸡兔各几何或者圆周率小数点后某位数这类的知识应付考试有点作用,不过对相貌的作用就很有限了。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都清楚,中学毕业后基本不会再接触这类作品了。也许这类书籍陪伴了我们青春的大部分时候,但是当我们再见这些老面孔的时候,也许再也不见就是最好的结果。
那么总的来说,工具书是不算的,三天不读这些书我不会认为自己面目可憎。当然除了工具书还有很多其他的门类,但暂时我也只能想到这个了,这里仅做一个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那么哪些算呢?
我觉得能启发心智,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自己的书就算,这些书三天不读是会面目可憎的。
另外还有一类书籍表面上不算,但实际上也能算--网络小说。说到网络小说,第一反应是三低(低质量,低影响,低俗)的朋友肯定不少。但小说是作者三观的体现,一位好的作者能带来好的三观(尽管作品写作水平可能不咋样),如果能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完善自己的三观,那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阅读。
总而言之,那些能让我们三天不看就面目可憎的书大致是那些能完善我们三观,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作品。不过渲染读书焦虑则完全没有必要,也不科学。毕竟相信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段泡在题海里不曾真正看书,但却时刻焕发着青春之美的芳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