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诠释:孔子说:“学习且经常的练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遥远的地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一种君子的行为吗?”
切己体察:文章中说到的“习”经常会被误解,很多书注解为温习,复习,而实际上解释为练习更为妥当,学是理论,习是实践,这也是实践检验真理的真谛所在。
其次,朋被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成语中有“狐朋狗友”,因此现在有朋友的简称,但是把朋翻译成朋友难免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没有讲到根本,等于用了另外一个模糊的概念“友”来解释现在的模糊概念“朋”。此处还是解释为志同道合的人会比较清楚。
最后,“人不知”这里的人指代的是他人,而不知后面则省略了宾语“我”。完整的句子应该是“人不知我”,即别人不了解我。“不愠”就是不怨恨、不恼怒,和佛家说的“戒嗔”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情况下别人不了解我们,我们就心生怨念,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同理心。我们把别人的处境当成了自己的处境,认为他人可以理解我们,实际上每个人的体验是不同的,大家的价值观和认知状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别人没有义务完全知道和了解我们。所以当我们缺少了同理心,就会矫情的让别人理解我们,而别人缺少同理心就会真的不理解我们。缺少同理心是常态,因此我们“愠”就变成了和自己生闷气,不值当呀。
文言拾遗:而-连词,表示顺城、转折以及假设等。如言而无信。
之-在此处作为代词,也可以作为一种虚词。
人不知-后面是宾语省略,应该是人不知我。
亦-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还可以用来表示“也”和“又”。
乎-语气词,表示“叹”和“疑”,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于”,例如异乎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