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01
糖尿病根本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中医认为消渴病多由于饮食肥甘油腻、辛辣醇酒厚味等而产生内热,内热伤阴,阴虚燥热,从而引起消渴、口渴多饮。日久阴虚及气,气阴两虚,而产生肺燥、胃热、肾虚、脾虚等证。
根据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液亏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虚阳上亢、虚火上扰的表现,这即是糖尿病“阴虚燥热”的病机理论。而临床实践发觉传统理论认为的“阴虚燥热” 只是一种表象,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其实是脾胃虚弱、脾阳亏虚。
02
中医治疗糖尿病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大量文献研究显示,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始终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并融入个人临床经验随证加减。对病辨证沦治即是临床常用的将疾病进行辨证分型,按照不同证型论治。适用于对一般疾病的治疗
糖尿病,如下辨证论治
阴虚燥热,心神不宁: 拟滋明清热,养心安神。常用生地、元参、天冬、麦冬、黄连、丹皮、当归、丹参、酸枣仁、远志、五味子、柏子仁、天花粉。
气阴两虚,心脉失养: 拟益心气,养心阴。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细生地、何首乌、黄精、丹参、葛根、天花粉、酸枣仁。
气阴劳损,心脉瘀阻: 拟益气养阴,祛瘀通脉。用太子参、黄芪、生地、元参、丹参、桃仁、川芎、枳实、佛手、葛根、卫矛。
心气阳虚,痰瘀互阻: 拟补气助阳,化痰祛瘀。用人参、麦冬、五味子、栝萎、薤白、桂枝、陈皮、半夏、当归、丹参、佛手。
心气阳衰,水饮凌心犯肺: 拟益气养心,肃肺利水。用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葶苈子、大枣、猪苓、茯苓、泽泻、泽兰、桑白皮、桂枝、当归、车前子。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如下辨证论治
气血亏虚 : 拟调补气血,用黄芪、桂枝、白芍、当归、秦艽、桑枝、牛膝。
气滞血瘀 : 拟益气活血通络,用柴胡、枳壳、枳实、白芍、甘草、地黄、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土鳖虫、蜈蚣。
肝肾亏虚 :拟补肝益肾,宣痹和络。用龟板、黄柏、知母、熟地、当归、白芍、防己、苡仁、龟板、黄芩、茯苓、泽泻、秦艽。
03
治疗糖尿病,要“四美具”
大家知道,肝属木,木旺乘土,或木虚不能疏土,都要影响脾升胃降。所以,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不能徒恃药饵。治疗糖尿病要综合调理,要“四美具”:情志—饮食—运动—药物。
请注意,情志和饮食排在前列,药物排在最末一位。因为古贤早就告诫我们“徒恃药饵,何病能中”!唯识者鉴之。
对于糖尿病来说,食疗极为重要,而中医食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医食疗除了重视营养以外,更多的是关注食疗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脏腑归经等,自成体系。
糖尿病的食疗,早在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方》就有明确论述。其后,历代医家更不断总结出了一系列饮食调养处方。实际应用时,应注意根据具体病情,辨体质用膳,辨病用膳、辨证用膳相结合。
如:阴虚者,选用枸杞子、山药、苦瓜等。气虚者选用茯苓、人参、黄芪、南瓜、山药等。
此外,菠菜(带根茎)、芹菜、洋葱、南瓜、兔肉、田螺、蚕蛹、桑叶、冬瓜皮等都有利于消渴病患者,可以适当选择。
还可根据病情在煮粥、煲汤、炖肉时适量放入黄芪、当归、三七、麦冬、银花、薏米、茯苓、何首乌、西洋参、人参等作用平和的中药,做成药膳,具有补气健脾、补肾、养肝、活血、清热、养阴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