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挪威的森林》
看了从暑假开始就心心念念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说到心心念念,也不是对这部电影有很高的期待,只是因为这本书对于我有特殊的意义。
在最不安绝望暴走黑暗的日子,在高三苦闷寂寥的时候,是这本书陪我度过。
它就像是灰蒙蒙的天气里金灿灿的荷包蛋,像是兴高采烈拿起又突然掉到地上的鸡腿,给人明媚的快乐和感同身受的悲伤。以至于后来我听说了一系列的同类型作者,卢思浩,大冰,苑子文苑子豪,等等等等,在我心里,他们都不如张嘉佳。曾经书里的一字一句都是我对爱情最期许的模样,也是那一字一句里的难过像刀子剜在心上。
所以电影一定档我就决定了要去看。纵然如今青春爱情片在荧幕上泛滥,质量堪忧,纵然张一白已经毁了几部青春小说的改编,但这本书陪我走过的岁月总让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
也是挺欣慰的,电影没有太差。
作为原著粉,只能说这部电影拍的无功无过,想给再多赞许,却也是实在不能了。我敢肯定这一定是个会大卖的电影,因为它的吸金点,也是吸睛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从庞大的演员阵容,到主题曲推广曲的演唱和推广,都十分精巧,让人找不出毛病。
除了故事的改编,画面的跳跃和从电影深处走出来的一丝丝的疏离感。
它不是选取其中的一个短篇来拍摄,而是把整部书里的多个故事杂糅而来。
陈末变成了那个为了前女友故意撞车赔20万的管春,却也是因为失恋狂喝半年啤酒堕落不堪的陈末;
幺鸡还是那个渺小自卑的女孩,却没有消失在天涯,按部就班嫁给一个公务员,而是在陈末后知后觉时还在终点等他,收获了一份理想的爱情;
茅十八废话流的导航仪十分跳脱,可是荔枝没有离开茅十八,荔枝没有把茅十八的东西全都扔给管春,茅十八没有回到家乡去开手机铺子,却为荔枝挨了一刀;
猪头还是那个猪头,可是燕子却不是那个燕子,故事里原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只留下了猪头歇斯底里地“没有你我怎么活”,追车然后强行一波泪点。
三个故事都说不上完整,呈现片段式的跳跃。笑点泪点都欠点火候。旁白略多略显矫情,电台DJ重复衔接也有些拖沓。
旁白将曾经一遍遍翻阅的字句变得鲜活,书中细腻的文字加入到电影台词中念出不免生硬,电影比小说多了软硬广告,多了人物,多了场景,多了动作,多了眼神。也许算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吧,也不能强求太多。
当年送我书的人已经离开
可那又怎么样呢,
杜鹃的大衣很好看。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
不是我期待有个如你一般的人
而是这样一段话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
沙城就是一个人的记忆。
偶尔梦里回到沙城,那些路灯和脚印无比清晰,而你无法碰触,一旦双手陷入,整座城市就轰隆隆地崩塌。把你的喜笑颜开,把你的碧海蓝天,把关于我们之间所有的影子埋葬。
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哪怕往前走,是和你擦肩而过。
我从你们的世界路过,可你们也只是从对方的世界路过。
哪怕寂寞无声,我们也依旧都是废话流,说完一切,和沉默做老朋友。”
说到底还是很喜欢茅十八
听着影院一片几乎要流口水的声音的时候不禁在想
影院里的迷妹喜欢的是杨洋还是茅十八呢
都不重要了吧
都是爱。
所以看过电影唏嘘感叹之后总要例行公事般的来一个“总有一天”式的期许
好吧,总有一天。
想跟你去更高很远的地方看一看
就做那个不分东南西北还要横冲直撞哪哪儿都去的傻子
想看一地寂寥 也想看繁华喧嚣
我会在寒风围起围巾,穿过整座城市的暖橘色灯火,只为奔赴到你身边,下一秒站在你面前,听你说话。
所有人都是群众演员,但总会遇到以后几十年的主角。而那些阶段性的主角,渐渐走散,时过境迁。
就算这个你还有很久才会出现其实也没什么
毕竟我才十八岁 还正当好。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我不是陈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