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有感
《我与地坛》是一部深邃而动人,包含哲理而又富有深情的伟大作品,它引发了我对生命、死亡、母爱、人生意义以及人生家园的深入思考。它如同一块投进湖中的巨石,激荡起我深入的思考,让我心头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复。
书中描绘了史铁生在多舛命运的波澜中艰难前行的画面,他的挣扎让我深切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然而,即使身处困境,他依然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如他在文中写道:“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不安,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在经历了长期的病痛折磨后,他对生命有了顿悟,这段文字真实地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我曾有缘认识残奥会冠军王家超,近距离聆听他的故事,他讲述自己五岁失去左臂的事故时,心若止水;讲述自己咬牙坚持训练冲进省队时,不澜不惊;讲述自己一个人参加残奥会若无波古井,
对于死亡,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坦然。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死亡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刻。
母爱的力量在书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史铁生的母亲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的病痛,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她的坚韧与付出,让我想起书中的那句:“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母爱的伟大,无需多言。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帕斯卡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可以看成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理解的注脚。史铁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从书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的挑战。他在文中写道:“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人生路漫漫,命运起起伏伏也让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地坛在书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史铁生思考与感悟的场所,更是他心灵的寄托与安慰。在当下这个快节奏、内卷严重的社会中,我们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庇护所。正如书中所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与地坛》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当我陷入迷茫之找不到生命出口之时,当我遇到伤痛不能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招架之时,我都应该重读此书,再次寻找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