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直以来我都分不清“自我情绪调节”和“自我沉醉麻痹”的界限在哪里。今天的晨读内容 正中我疑惑的中心。
比如说,我想去换汇;十天前我的钱在银行还不能动的时候,我看汇率是1:8.5;可今天当我需要换汇的时候,发现汇率变成了1:8.95。平白折损了许多钱。
这个时候我的心情降到谷底,万分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早行动。
那我的负面因素要怎么排解呢?书上有说,要学会转换视角,参照他人的经历,来化解影响自我的这种负面情绪。那我这时候如果想到“啊哈,小明今天也换汇,他换的钱比我多,亏的比我还多呢”,这种转换视角是不是就变了味道了,变成了一种幸灾乐祸?还是一种劣质的侥幸?
虽然我心情可能真的因此而转好了,但,从一开始就想错了,不是吗?
我知道,从他人经历中获得动力,不是这样的获得法,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将来,是经验,是前进的乐观。但是,这个界限在哪,或者说这种情绪究竟该怎么掌控,自我调节会不会经常跨界,跨到自我麻痹的领域?
我不知道。
再比如说,书上说“遇事尽量多往好处想,这次没有做好,下次吸取教训继续努力”。这样一条,同样容易陷入自我麻痹里。
这学期考试科目A没有考好,应该尽快调整情绪,继续下面几天的考试。那心里可能就会想“这次没有考好,下次一定能考好”。其实,有可能就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没考好,绝大部分是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好好复习。
但是,你看,这样的自我暗示又起了作用,心情确实好了,也坚定的相信自己下学期一定能做好。可是,从一开始就又错了,不是吗?从自我调节又变成了自我麻痹,而自己也不会因此调节而变得更好。
那么,这一切是不是就回到两个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 和 从事实出发。
书上的观点是死的,活用并积极的用,才是正途;而且,还必须要约束自己不能参杂自欺欺人的成分才好。所以,自我调节和自我麻痹的区别,是不是就在于“是否自欺欺人”这一条?
我也不知道。
这也许就是不断读书,不断见识,不断前行的原因所在吧:不断的发现新的世界,不断的让自己成长。
希望我能在一路成长的路上,少借口,少自欺,多反省,多动力。Just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