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
五脏别论篇(第1段)(2019.8.18.周日晚)
经文:
【1】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六腑,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注释】
1,余闻/方士:“方士”这里指的是医生。王冰“谓明悟方术之士也”。
2,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女子胞指的是子宫。
3,名曰/奇恒/之腑:奇恒之腑指的是异于一般的腑。
4,名曰/传化/之腑:传化之腑指五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5,魄门/亦为/六腑:魄门即指肛门。魄通“粕”。王冰:“魄门谓之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中医认为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
【第1段译文】
黄帝问道:我从方士那儿听说,有的把脑髓叫做脏,有的把肠和胃叫做脏,但又有把肠胃叫做腑的。他们的意见不同,却都自以为是,我不知到底谁说得正确,希望听你讲一下。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做“奇恒之腑”。
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做“传化之腑”。
就是说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的。加上“魄门”,算是“六腑”,它的作用,同样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
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然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们,要由水谷充实它。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然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的补充满。
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六腑是“实而不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