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上飞机,刚落座,邻座女子大呼“我不跟穿袈裟的人坐一起......”后面一小伙应声而起“我正想了解佛教,跟你换”。
对于女子的激烈情绪,我首先保持静默,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从内心深处升起菩提心,发愿,今生乃至未来成佛时要利益她。为她回向。
从内心理解她如此的行为,
是因为此生或者生生世世中对佛法没有任何的了解。人对未知事物抱有的态度是不同的,大部分人是保持警惕,封闭自己内心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怕痛苦。
如果想要利益他众,首先我们的内心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的人。利他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我们的利益他人也很有可能招致他人的反感甚至强烈的情绪。甚至有时候像这个案例一样,躺着也中枪。
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又如何温柔对待初入佛门的人呢?
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这样说……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文殊师利对维摩诘居士说:“佛陀说,不要轻视那些初学者吗”
这个缘由是什么呢?
当时维摩诘居士以神通力了知小乘阿罗汉舍利佛因戒律,想要吃午饭,于是,呵斥其听法不专注,同时答应他有饭吃。接着,以神通力像放电影一样向大众展示佛国香积净土的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及饭食的飘香,了知功德后,这时候,居士说,谁能到佛国取饭?大家默然不语。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维摩诘说:“这么多大菩萨,拿不到饭不是可耻吗?
于是才有文殊菩萨所说,勿轻未学,这是佛陀所说。
当时,在《大毗婆沙论》中有一个公案:来一比丘,要阿难安排住处。他要求比较高,在被褥柔软,花、干净……阿难觉得受不了,问佛。佛说按他的要求做吧。
第二天看到比丘不在了,佛陀说,他已经获得阿罗汉果位,已经飞走了。因为一个清净的环境导致,住了一晚上便成就了。
因此上师说,要求高的人特别难伺候的人,要想到他们可能是成就了,我们要好好的照顾他们。
我们是上师的弟子,同样也是发菩提心的人,尊贵的上师仁波切曾说:
哪怕为了一个众生的利益,在千百万劫中做仆人也愿意。
《华严经》里有一句偈:『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如果想成为佛门龙象,就要先付出;致力为众生服务,才能福慧双俱。」
为了让他众趋入佛法之道,除了以身作则,行为让他众产生信心以外,还要时时刻刻为他众着想,串习愿菩提心,不仅如此,还要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中去做,行菩提心,行持六度。
今生贵为佛子,依然要从基础开始做起,做众生的服务员。
我在发心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来自师父的利他心,之前发心会收很多零钱,整理起来特别费时间,自己也不知道整理直接拿着,一二百块团的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去买东西,给卖东西的人带来了不便。
直到有一次,知道,带领我发心的师父,把600多的一快的钱整理的特别整齐去买东西,还说不能给他人添麻烦,自己数了半夜。虽然,事情很小,但却把他人真正放在了心上,当时,我特别感动,就想,以后也要这样把他人放在心上哪怕微小的一件事,也要去做。
对于初学佛者,从我自己感受的角度来看,一是,从衣食住行方面关心。二是,从精神心灵方面来关心有没有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
比如,有些道友,高反,或者生病,我们假如遇到了,就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她,不能想着我功课太忙了,我得讲考背书。
尽量给他人提供方便,如果,新来的人,没有位置坐,那我们不能说这个地方你不能坐那个也不能,大家假如都这样说,估计,她心里就要烦恼了。
还要关心她的心情,心理状态好不好,遇到了什么事,用法义开导。
非常喜欢上师的以下这个教证:
神龙虽现小 降雨随时宜
学者年幼稚 度人无有量
——《增壹阿含经》
有些看起来很小,但不可忽视 ,有可能变成高僧大德。有些领导年轻时看着好象很可怜的样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年龄小、难看、贫穷,但有可能是大菩萨的特务,很难说。
上师说这句话要记住。
不管高贵还是低贱的人,大乘理念,都要恭敬、清净心,即使没有得到果,坏脾气,也要对他好一点。
我真实觉得,上师说的这个教正太契合我目前的状况了,来学院不久,开始学习论典,也是上师都说比较难的论典,自己的心里也有些吃力,加之他人将我学习成果与他人对比,我比较差,当时心里也是比较难过,同时也祈祷上师加持,让我不要那么愚笨,让我智慧一点。。。
有时候,通过自己感受的痛苦,便可以了知他人的痛苦。
真的祈愿如上师发愿一样,愿我的痛苦你不必经历,愿我的幸福你触手可及。
弟子虽然现在没有断除我执,不能像维摩诘居士那样,没有好坏分别,弟子依然有贪嗔痴等习气,依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争执矛盾,产生不好的分别念,但弟子愿坚定的走在佛法的道路上,尽其所能的依教奉行的去实践法义!
同时也发愿,时刻令他人欢喜,不让其产生烦恼。
像度母妈妈一样,慈爱每一个靠近我的众生。
像喇荣的红色一样温暖,慰藉众生的心灵,给予一切所需。
靠近我,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