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案例基本是针对小学的,其中一个案例是小朋友总是把操场上的黑色橡胶粒捡回教室或者家里,每次捡一小兜,这样做的后果不必言说,但怎样去杜绝这种行为呢?虽是小学生案例,但在初中生中也不乏这种行为,或者类似的“损人不利己”行为,怎样去杜绝老师天天强调也不起作用的行为?我想到了在我们学校我们的班级经常有孩子从楼上往下扔垃圾、倒水,走廊大声大叫,破坏公共财物,浪费粮食等。反复强调没什么效果,还被领导误解为班主任不作为。原因是我们的处理方式属于“当众发飙”型。当着全班的面大发雷霆:“说过多少次了!不让拿不让拿,把我的话当耳旁风了是不是?你们的手怎么那么欠呢!下次再犯,直接叫家长!”这样做胆小的孩子肯定要被吓坏的,估计就不敢了,但坏处也是巨大的,简单粗暴,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反而跟你对着干。我发现我总是犯“简单粗暴”的错误,上次文章写过,我期待我的话能够振聋发聩,惊一惊学生的发呆的眼神,我期待学生对我的话唯命是从,但事实并不可能是这样,学生是“人”,不可能完全长在你的思想上。那么我们需要用智慧去教育孩子,做书上说的“情景体验”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像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又是费尽心思的堵,不如做好疏,效果更能出乎意料。遇到案例中的问题,巧妙的创设一个情景,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探寻应该怎样去做,更能达到效果且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今后一定避免简单粗暴!
《微班会创意设计与实施》学习记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